诸葛亮选择辅佐刘备是对是错呢?

2024-05-13

1. 诸葛亮选择辅佐刘备是对是错呢?

当时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说诸葛亮不应该辅佐刘备,他辅佐孙权也好,辅佐曹操也好,都比辅佐刘备要好得多。
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并不是这个样子的,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三国时期的那一段历史,就不难发现,诸葛亮辅佐刘备几乎是一个必然选择。


因为就当时的那个时间段来看,如果诸葛亮不辅佐刘备的话,那他将没有任何人可以辅佐,在这样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尴尬的状态之下辅佐刘备,反而是一个比较优先选择的板块。
首先我们在做具体分析之前一定要明白两点,这两点就是古代的交通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便利,而古代的通讯也依托于交通变得异常繁琐。
在古代的时候,如果想写一封书信,然后寄给远方的家人,那是需要费很大力气的,可能需要耗费很多很多的钱财和大量的人情。


原因很简单,毕竟一封信寄到远方,他所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几乎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版块。
同样的道理,当时就距离来看,刘备距离诸葛亮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卧龙先生居住的地方相对来说比较近。
诸葛亮如果希望能够辅佐曹操或者诸葛亮,希望辅佐孙权,可能得驾着船骑着马走好长一段距离,走了这么长一段距离之后也很有可能迷路,毕竟诸葛亮虽然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没有地图的年代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来多多少少有些困难。


这一点相对来说就更容易理解了,以当时的状态来看物以稀为贵,也就是说诸葛亮一定要保证自己的身份地位在短期之内有所提升。
如果以诸葛亮的状态去投奔曹操的话,曹操的性格多疑,可能诸葛亮还没有跑到曹操面前,就被曹操给折腾死了。
再加上曹操那边从来不缺谋臣,甭管是荀彧也好,还是后来死掉的那个杨修也好,他们的实力都是非常高的。


在这样一个状态之下,如果诸葛亮去投奔曹操的话十有八九会有危险,而且这些危险通通都是不可预估的,在接下来一段时间之内,可能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危险。
而诸葛亮投奔孙权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江东自古多豪杰,而这一部分豪杰一些人已经成为了孙权的兄弟,一些人成为了武将,一些人成为了文臣。
也就是说甭管诸葛亮投奔孙权也好,还是投奔曹操也好,都必须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这个尴尬的问题就是短期之内不会受到重用,长久角度来看的话,发展可能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好。

诸葛亮选择辅佐刘备是对是错呢?

2. 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

六出祁山。东和孙权,北距曹魏 ,火烧博望坡,七擒孟获,火烧新野,等等。 初出茅庐 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操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3. 诸葛亮后悔辅佐刘备吗

答案是否定的,也就是不后悔,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出师表
出师表是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在出师表中已经载明的很清楚了,亮本布衣,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帮忙,亮不胜感激,大致是这个意思,表明了诸葛亮是感激刘备的,因为在古代,每个英雄都希望遇到好的君主,但由于诸葛亮也是文化人,文化人都有些傲娇,就是我可以帮你但是你得主动请我出山啊,而刘备做到了三请并且给予诸葛亮非常大的权利,这是诸葛亮渴望的理想结果,所以,不后悔。
这是从语言中表现诸葛亮的不后悔。
二、白帝城托孤、七次北伐。
在白帝城,刘备要死了,所以希望诸葛亮辅佐少主刘禅,并兴复汉室,诸葛亮答应了,并且是鞠躬尽瘁,事必躬亲,无论是从对刘禅的态度还是北伐的任务,诸葛亮可以说一直在为刘备做事。
这是从行动中表现诸葛亮的不后悔。
综上,诸葛亮是不后悔的,因为一个人如果存在后悔或犹豫,必定会踌躇不前,而诸葛亮一直都在履行对刘备的知遇之恩!

诸葛亮后悔辅佐刘备吗

4. 诸葛亮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在隆中待时而动,“择主而从”,选来选去,偏偏选中了东逃西窜、寄人篱下、势单力薄的刘备。刘备难道真的是诸葛亮心目中的如刘秀那样的“中兴之主”?这情形虽然令人奇怪,但也不难理解。诸葛亮选中刘备为辅佐之主,主要原因不外有这几方面:
首先,刘备是汉室宗亲,他的奋斗目标就是复兴汉朝事业。而诸葛亮以“兴微继绝”,即复兴汉室为己任,这同刘备的目标是一致的,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把他们结合在一起。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士为知己者用(死)”。刘备“三顾茅庐”,一再屈尊下顾,向他虚心讨教,这使诸葛亮非常感动,他愿意为刘备这个“知己”效劳。20年后诸葛亮回顾这件事时,在《出师表》中道出了发自肺腑的由衷之言。
再次,对刘备“宽仁有度”、“知人善任”、“折而不挠”的性格特点,诸葛亮也是有所了解的。诸葛亮认为,在刘备手下,他能够做到尊重和信任,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这也是在当时众多军阀之中,诸葛亮挑中刘备这个认为他是理想“明主”的原因之一。

5. 诸葛亮为什么辅佐刘备呢?

一
首先,对于诸葛亮,乃至郭嘉、鲁肃、贾诩、荀彧等三国一众谋士来说,才智都非常超群。那么,对于这些谋士来说,为什么选择辅佐曹操、孙权、刘备等主公,而不是自己单干呢?对此,在笔者看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打个比方来说,不是所有的产品经理都适合做CEO的,也即谋士出谋划策可以,但是要当主公的话,那么就要考验其综合能力和决策能力,比如钱粮从哪里来,手底下的人才该怎么任用等。比如刘备早就认识到马谡不能重用,但在诸葛亮却没有认识到。

二
另一方面,在东汉末年,可以做到称雄一方的诸侯,往往之前都是朝廷命官,比如曹操、孙坚、刘表、刘璋、马腾、袁超等人此前都是朝廷命官,就连刘备也曾因为战功被封为平原县县令,而且属于士族的范围内。与此相对应的是,诸葛亮不是朝廷命官,其先祖诸葛丰曾担任汉朝的司隶校尉等职位,但是,到了诸葛亮父亲、叔父这一辈,已经明显没落了。换而言之,诸葛亮既不是朝廷命官,也即手底下无兵无将,也没有十足的威望和资源,很难揭竿而起。

三
那么,诸葛亮既然很难自己单干,那么,在选择辅佐的主公时,为什么选择的是刘备,而不是曹操、孙权呢?首先,就曹操来说,在诸葛亮看来,曹操虽为汉臣,实为汉贼,曹操尽早要走这一步的,这个不符合诸葛亮的三观,他还是想扶持汉室的。而且曹操生性多疑,手下谋士众多,诸葛亮就算去了也很难取得大的成就。其次,就孙权来说,对于这位19岁的江东少主,统领群雄,师傅张昭之下,有周瑜,程普,鲁肃,黄盖…确实人才济济,并不缺诸葛亮这样的人才。

四
最后,刘备是汉朝皇室的后裔,而且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这和诸葛亮的目标是一致的,对于诸葛亮手下的关羽、赵云、张飞等人,不少也是忠于汉室的。并且,对于当时的刘备,虽然非常落魄,但却是一个潜力股。对于自比管仲、乐毅的孔明,在刘备手底下可以获得足够的信任,也即拥有一展平生抱负的平台。

诸葛亮为什么辅佐刘备呢?

6. 诸葛亮辅佐刘备的事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同上
 
   解析: 
  
 1,隆中对,南阳,刘备求贤,连续三次拜见.求得诸葛亮出山,并且制定了先去荆州后取川的战略方针 
 
 2,火烧博望坡,博望坡,曹操欲吞并六备,曹军被火烧退 
 
 3,火烧新野,新野,曹操再次发兵,曹军大败 
 
  
 
 4,奔夏口,新野到夏口,曹操追击刘备,刘备一路逃跑,最后关羽求得援兵,安全退到夏口 
 
 5,东连孙权,东吴,联盟孙权,共同抗曹,草船借箭等故事都是它的分支(另外,火烧赤壁不是诸葛亮的功劳) 
 
 6,进取西川,西川,经过太长了 
 
 7,取汉中,汉中,经过太长了 
 
 8,巧布八阵图,白帝城,把陆逊部队困在阵中.刘备得以安全逃跑 
 
 9,南平云南,云南,七擒孟获 
 
 10,六出祁山,祁山,故事N长,还是好好看看书吧

7. 诸葛亮辅佐刘备所追求的是什么呢?

诸葛氏曾是琅琊名门望族,诸葛亮的父亲早逝,幼年跟随叔叔诸葛玄到荆州投奔刘表。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便没了依靠,只好在南阳躬耕,成了一名没落的士人。其实和农民差不多,只是因为读过书,加上一点祖上的名望,算得上一名读书人。

要知道,东汉末年是一个世族与豪强并起的时代,士人的地位还比较地下。刘备诳称皇叔,也不过就是想攀上汉朝皇室的名号,为自己打江山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除此之外,在一个世族豪强为代表的社会里,没有这样的背景,是根本没人理你的。

《三国演义》说是刘备曾经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这个梗感动了几千年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爱惜人才是千百年大家心中的共鸣。实际上,这不过是罗贯中的小说描写,历史上是相反的,恰恰是诸葛亮拜会了刘备,刚开始还没有被刘备瞧上,后来才慢慢重用诸葛亮的。

咱还是聊聊《三国演义》里面的梗吧。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这份儿诚意也的确令人感动,但是诸葛亮出山真的仅仅是被刘备的诚心感动吗?我看未必那么简单。
1.诸葛亮的政治抱负是收不住的。在南阳躬耕的时候,在和王朗对骂的时候,在江东舌战群儒的时候,诸葛亮无不表露着自己的政治抱负,他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是谁,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治世能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刘备以皇叔正统号令天下,且前来邀请出山,正好是一展宏图的大好时机,为什么不出山呢?正所谓一个愿意买,一个愿意卖,踏着刘备这块跳板实现自己的抱负,正是诸葛亮一生的追求所愿。

2.追随刘备是诸葛亮最好的选择。有很多人说诸葛亮要是追随曹操,岂不是更能大展宏图,比之于郭嘉荀彧等曹操的谋士而言,诸葛亮绝不会低于其下。其实,这种想法是不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前面说过了,东汉是以世族和豪强为政权基础的朝代,普通士人的地位还很低下,一个普通士子是很难有机会走上东汉的政治舞台的。
郭嘉和荀彧等虽是谋士,但是其家族背景在北方也是响当当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查郭嘉荀彧等人的家族背景。曹操出身一个打草鞋的,在东汉末年借助皇室的外衣招纳天下谋士,这件外衣诸葛亮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知道,刘备的吸引力和实力并不大,只有投奔到刘备的阵营,诸葛亮才能得到最大的重用。在曹操那里,诸葛亮只不过是个“村夫”而已。而刘备也只能请得起诸葛亮这样的没落士子,这样的双向选择,充满了政治历史背景的微妙关系。

3.诚意只是诸葛亮出山的一把梯子。谁都愿意跟随一个有贤名,有贤德的主子,刘备是做到了,刘备的这份诚意,诸葛亮不好拒绝,所以他出山了。但是,当诸葛亮拿出一块地图,说出三分天下的战略时候,这说明诸葛亮其实早就考虑好了跟随谁。
刘备当时在群雄之中实力其实是最弱的,有句俚语说得好,“前面的打死架,后面的来捡耙(捡漏)”等到别人都打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在夹缝中图谋自己的发展,也是一条“康庄大道”,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多得去了,很多朝代开始战乱纷繁的时候,并非是开始的那班人最后成了胜利者,都是中途后来居上者夺了胜利的果实,比如陈胜吴广起义,这两人都没挺到最后。诸葛亮正是秉承这样的想法辅佐刘备,问鼎三分天下得其一。

故,诸葛亮的出山是他自己早就谋划好了的一出好戏,刘备的诚意不过是把梯子而已。

诸葛亮辅佐刘备所追求的是什么呢?

8. 诸葛亮辅佐刘备所追求的是什么呢?

隆中对开篇写了诸葛亮耕种南阳,却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提并论;要知道管仲可是曾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称霸;乐毅曾辅佐燕昭王中兴燕国统帅五国联军破齐,连下70余城、差点灭了齐国;当时很多人都不认为诸葛亮有这种才能。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很好,他们认为诸葛亮确实有这样的才能。刘备驻扎在新野的时候,已经是刘备手下谋士的徐庶就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并且徐庶提醒刘备,诸葛亮这位大才得刘备屈尊亲自去请才行。于是刘备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去了三次才见到。那么已经在刘备那里工作的知己徐庶推荐的工作,并且又是老板刘备亲自来了三次来请;这就至少证明两点,第一、刘备为人得到诸葛亮好友徐庶认可;第二、刘备不仅亲自来而且来了三次,足见他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诚心(真心实义),或者说他对诸葛亮这位人才的重视。

二、君臣相知,目标远大;
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自己说了,自己是一个在南阳亲自耕种的平民,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而刘备却不因为他身份卑微,屈尊亲自三次去草庐中拜访他,询问对时局的看法,诸葛亮对此非常感激,于是答应为刘备奔走效劳。诸葛亮非常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因为他虽然现实情况是在南阳耕种,但却是自比于管仲、乐毅,胸怀抱负是想做出一番事业的人;而刘备屡败屡战,即使依附荆州刘表,已经45岁的刘备还亲自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的理想一直没有因失败而消失,反而更加坚定,为实现理想不断找方法、找出路,刘备也是要干大事的人。

三、名声在外,出师有名;
从诸葛亮隆中对所说的“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刘备皇室后裔身份,以及刘备仁义为人、人品都是早就有所了解并且是认可的。建安五年(200年)天子令董承等人秘密诛杀曹操的衣带诏事件泄露,刘备也参与其中的,刘备借与朱灵进攻袁术之机才得以乘机离开了曹操。后来袁术病死,国舅董承等参与衣带诏事件的人尽数被诛,刘备打出奉天子衣带诏名义起兵攻打曹操,那时候东海的昌豨(xī)以及很多郡县都响应跟随刘备,刘备不敌曹操,又与袁绍联合攻打曹操,屡次兵败后的刘备辗转依附荆州刘表。这些都表明刘备的为人、政治立场身份、旗帜口号都是出师有名、名正言顺的,所以诸葛亮愿意选择刘备。
四、明君贤相,相互成就;
如果诸葛亮当时投奔孙权、曹操帐下,很难脱颖而出官至丞相,获得在蜀汉那么高的地位;诸葛亮未出茅庐时,孙权、曹操就已经称霸一方,手下人才济济,投奔归附他们帐下人才太多,在刘备那里的机会多和发展空间也大;那为什么不选择别的割据势力呢?从诸葛亮隆中对天下局势的分析,就可以看出诸葛亮虽隐居但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虽然刘备暂时弱小,但诸葛亮却认为刘备是除孙权、曹操外可以三分天下的明君雄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