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译文 | 注释 | 赏析

2024-05-16

1. 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译文 | 注释 | 赏析

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代]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沉 通:沈)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注释 咸阳:秦都城,唐代咸阳城与新都长安隔河相望。今属陕西。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汀洲:水边平坦的沙洲。“溪云”句: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当年:一作“前朝”。“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
  赏析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创作背景

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译文 | 注释 | 赏析

2. 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沉 通:沈)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唐代·许浑《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咸阳城东楼 / 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沉 通:沈)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写景吊古伤今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鉴赏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佳句。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著,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著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许浑,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七五律尤佳,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之语。  许浑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唐代·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 寻南溪常道士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唐诗三百首写景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涯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宋代·王沂孙《水龙吟·落叶》  水龙吟·落叶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涯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写景抒情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镟。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宋代·晏殊《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木兰花·池塘水绿风微暖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镟。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怀旧  , 写景  , 感伤人生 
   

3. 咸阳城西楼晚眺句翻译

1、许浑,唐代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登高怀古思乡之作。

2、翻译如下:
一登上高高的城楼,就有万里思乡的愁绪,
望见河里蒹葭苍苍,岸边杨柳依依,就像故乡江南的汀岸沙洲。
忽见一片云生起,落日已渐薄西山,沉到西边的寺阁了,
突然一阵凉风吹来城楼,看样子快下雨了。
秦汉旧宫,而今绿芜遍地,荒草丛生,
黄叶满林,蝉鸣不已,秋意渐浓。
过路的人啊不要问当年兴亡的旧事,
今日从东面来(到咸阳)游玩,所见无他,只看见渭水兀自长流。

希望对你理解有所帮助。

咸阳城西楼晚眺句翻译

4. 《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诗句译文赏析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系列:关于伤怀的古诗词 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    1咸阳:今属陕西。此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    2汀洲:水中小洲。    3溪、阁: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4「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著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5当年:一作「前朝」。 译文    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    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 赏析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一题作「咸阳城东楼」)意蕴别致、格调俊丽的七律——    「一登上这高高的咸阳西楼,心中便涌起无边的忧愁;眼前蒹葭苍苍、杨柳堆烟,就像云水迷濛、沙洲萋萋的故乡。磻溪之上暮云渐起,慈福寺边夕阳西落;骤起的凉风满布西楼,一场山雨眼看就要来了。鸟雀仓惶,逃入禁苑的绿丛;寒蝉悲鸣,躲在深宫的枯桐。羁旅于此的人,还是不要追问旧朝的往事吧!秦汉故址上,只剩下渭水还像昔日一样,不息东流……」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城」,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监,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著,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著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像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是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5. 《咸阳城西楼晚眺》赏析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诗鉴赏       这首诗是许浑登临怀古的代表作,通过对在咸阳西楼晚眺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的无限惋惜之情。       这首诗歌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妙合无限,互藏其宅。全诗本来是抒发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形势的无限感慨之情的,但是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呈现了山河的自然美,从而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其次,诗歌颈联和颔联的对仗也颇工整,给人以纵横开阖而又有构图节奏的美感。另外 ,诗人善于思索 ,凭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科学总结,把风为雨之先导的自然规律,形象运用入诗,铸成“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富于哲理意味的千古名句。     zhl201704   
   

《咸阳城西楼晚眺》赏析

6. 《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诗句译文赏析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系列:关于伤怀的古诗词   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        1咸阳:今属陕西。此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        2汀洲:水中小洲。        3溪、阁: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4「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著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5当年:一作「前朝」。   译文        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        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   赏析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一题作「咸阳城东楼」)意蕴别致、格调俊丽的七律——        「一登上这高高的咸阳西楼,心中便涌起无边的忧愁;眼前蒹葭苍苍、杨柳堆烟,就像云水迷濛、沙洲萋萋的故乡。磻溪之上暮云渐起,慈福寺边夕阳西落;骤起的凉风满布西楼,一场山雨眼看就要来了。鸟雀仓惶,逃入禁苑的绿丛;寒蝉悲鸣,躲在深宫的枯桐。羁旅于此的人,还是不要追问旧朝的往事吧!秦汉故址上,只剩下渭水还像昔日一样,不息东流……」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城」,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监,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有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著,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著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像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是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7. 《咸阳城西楼晚眺》赏析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诗鉴赏        这首诗是许浑登临怀古的代表作,通过对在咸阳西楼晚眺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的无限惋惜之情。        这首诗歌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妙合无限,互藏其宅。全诗本来是抒发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形势的无限感慨之情的,但是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呈现了山河的自然美,从而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其次,诗歌颈联和颔联的对仗也颇工整,给人以纵横开阖而又有构图节奏的美感。另外 ,诗人善于思索 ,凭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科学总结,把风为雨之先导的自然规律,形象运用入诗,铸成“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富于哲理意味的千古名句。      整理:zhl201704    
   

《咸阳城西楼晚眺》赏析

8. 咸阳城西楼晚眺诗文鉴赏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诗题目有两种不同文字,今采此题,而弃“咸阳城东楼”的题法。何也?一是醒豁,二是合理。看来“西”字更近乎情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诗以大关目。
  
   同为晚唐诗人的李义山,有一首《安定城楼》,与许丁卯这篇,不但题似,而且体同(七律),韵同(尤部)。这还不算,再看李诗头两句:“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这实在是巧极了,都用“高城”,都用杨柳,都用“汀州”。然而,一比之下,他们的笔调,他们的情怀,就不一样了。义山一个“迢递”,一个“百尺”,全在神超;而丁卯一个“一上”,一个“万里”,端推意远。神超多见风流,易远兼怀气势。
  
   “一”上高城,就有“万”里之愁怀,这正是巧用了两个不同意义的“数字”而取得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万里之愁,其意何在呢?诗人笔下分明逗露“蒹葭杨柳似汀州”。一个“似”字,早已道破,此处并无什么真的汀州,不过想象之间,似焉而已。然而为何又要非要拟之为汀州不可?须知诗人家在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他此刻登上咸阳城楼,举目一望,见秦中河湄风物,居然略似江南。于是笔锋一点,微微唱叹。万里乡愁,正以乡思为始。盖蒹葭秋水,杨柳河桥,本皆与怀人伤别有连。愁怀无际,有又来矣。
  
   以上单说句意。若从诗的韵调丰采而言,如彼一个起句之下,著此“蒹葭杨柳似汀州”七个字,正是“无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再从笔法看,他起句将笔一纵,出口万里,随后立即将笔一收,回到目前。万里之遥,从何写起?一笔挽回,且写眼中所见,潇潇洒洒,全不呆滞,而笔中又自有万里在。仿批点家一句:此开合擒纵之法也。
  
   话说诗人正在凭栏送目,远想慨然,也不知过了多久,忽见一片云生,暮色顿至;那一轮平西的红日,已然渐薄溪山,不一时,已经隐隐挨近西边的寺阁了,据诗人自己在句下注明:“南进礓溪,西对慈福寺阁。”形势了然。却说云生日落,片刻之间,“天地异色”,那境界已然变了,谁知紧接一阵凉风,吹来城上,顿时吹得那城楼越发空空落落,萧然凛然。诗人凭着“生活经验”,知道这风是雨的先导,风已飒然,雨势迫在眉睫了。
  
   景色迁动,心情改变,捕捉在那一联两句中。使后来的读者,都如身在楼层之上,风雨之间,遂为不朽之名作。何必崇高巨丽,要在写景传神。令人心折的是,他把“云”、“日”、“雨”、“风”四个同性同类的“俗”字,连用在一处,而四者的关系是如此地清晰,如此地流动,却又颇极错综辉映之妙,令人并无一丝一毫的“合掌”之感,——也并无组织经营、举鼎绝膑之态。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在“事实经过”上是一层一层,井然不紊;然而在“艺术感觉”上,则又分明像是错错落落,“参差”有致。“起”之与“沉”,当句自为对比,而“满”之一字本身亦兼虚实之趣——曰“风满”,而实空无一物也;曰空空落落,而益显其愁之“满楼”也。“日”、“风”两处,音调小拗,取其峭拔,此为诗人喜用之句格。
  
   那么,风雨将至,“形势逼人”。诗人是“此境凛乎不可久留”,赶紧下楼匆匆回府了呢?还是怎么?看来,他未被天时之变“吓跑”,依然登临送目,独倚危栏。
  
   何以知之?你只看它两点自明:前一联,虽然写得声色如新,气势兼备,却要体味那个箭已在弦,“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意趣。诗人只说“欲”来,笔下精神,全在虚处。而下一联,鸟下平芜,蝉吟高树,其神情意态,何等自在悠闲,哪里是什么“暴风雨”的问题?
  
   讲到此处,不禁想起,那不知名氏(一说是李白)的一首千户绝唱《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诗人许浑,也正是在西风残照里,因见汉阙秦陵之类而引起了感怀。
  
   咸阳本是秦汉两代的故都,旧时禁苑,当日深宫,而今只绿芜遍地,黄叶满林,惟有虫鸟,不识兴亡,翻如凭吊。“万里”之愁乎?“万古”之愁乎?
  
   行人者谁?过客也。可泛指古往今来是处征人游子,当然也可包括自家在内。其曰莫问,其意却正是欲问,要问,而且“问”了多时了,正是说他所感者深矣!
  
   “故国东来渭水流”,大意是说,我闻咸阳古地名城者久矣,今日东来,至此一览——而所见无几,惟“西风吹渭水”,系人感慨矣。
  
   结句可谓神完气足。气足,不是气尽,当然也不是语尽意尽。此一句,正使全篇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好处,确有悠悠不尽之味。渭水之流,自西而冬也,空间也,其间则有“城”、“楼”、“草”、“木”、“汀洲”……其所流者,自古及今也,时间也,其间则有“起”、“沉”、“下”、“鸣”、“夕”、“秋”……三字实万里之愁,千载之思,而使后人读之不禁同起无穷之感。如此想来,那么诗人所说的“行人”,也正是空间的过客和时间的过客的统一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