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是什么

2024-05-17

1. 信用风险是什么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方不履行到期债务的风险,这种风险不只出现于贷款中,也发生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表内、表外业务中。信用风险是大多数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源自其持有的贷款或债券不能部分或全部被偿还的可能性。按授信方的不同,信用风险可被分为国家风险、行业风险、个体风险。信用风险形成原因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盈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2、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例如:产品的质量诉讼。举一具体事例来说:当人们知道石棉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的事实时,所发生的产品的责任诉讼使Johns-Manville公司,一个著名的在石棉行业中处于领头羊位置的公司破产并无法偿还其债务。

信用风险是什么

2. 银行信用风险是什么意思

银行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的风险。银行信用风险主要发生在贷款中,除此之外,还有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业务中,这种风险关系到银行的生死存亡。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存款者到银行提款的时候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应付;二是债务到期时候,借款人没有按照规定归还贷款和利息。对于危及生死存亡的银行信用风险预防方法:1、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防止信用风险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只在某个环节做好是不起作用或者作用较小的,必定要做好整体的防御。在整体上进行统筹建设,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从业务的获取到放出贷款,再到回收,从每个环节都要做好预防。2、加强风险管理团队的建设:很多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团队较为薄弱,对于银行信用风险防控的作用不能够发挥。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加强人才的引起,并且对于风险团队进行教育和培训。3、对于各项业务进行定期核查:风险就潜伏在每一项业务中,不同的业务发生的风险可能性以及危害性不同,银行的风险挂历团队应该定期对业务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损失进行评价和识别。4、对于贷款客户要多甄别:在进行业务之前,对于客户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并且甄别信息的准确性,防止出现虚假信息造成对于客户错误的判定。5、分散贷款:很多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常常集中在某一行业,这些行业一旦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出现巨大的变化,那对于贷款人带来的变化就是颠覆性的变化,自然商业银行就是巨大的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应扩大自己的信贷行业。

3. 信用风险到底是什么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方不履行到期债务的风险,这种风险不只出现于贷款中,也发生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表内、表外业务中。信用风险是大多数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源自其持有的贷款或债券不能部分或全部被偿还的可能性。按授信方的不同,信用风险可被分为国家风险、行业风险、个体风险。信用风险形成原因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1、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盈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2、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例如:产品的质量诉讼。举一具体事例来说:当人们知道石棉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的事实时,所发生的产品的责任诉讼使Johns-Manville公司,一个著名的在石棉行业中处于领头羊位置的公司破产并无法偿还其债务。

信用风险到底是什么

4. 信用风险是指

问题一:信贷风险的定义,以及和信用风险的区别?  信贷风险是信用风险中的一种。 
  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贷款人除了可以通过约定一般性的违约条款、设定担保等方式来确保债权如期受偿之外,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交叉违约条款”。交叉违约的基本含义是:如果本合同项下的债务人在其他贷款合同项下出现违约,则也视为对本合同的违约。一般来说,债权人都是以当事人未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义务为由,础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但交叉违约条款突破了这一限制,它颇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味道,即试图赶在借款人其他贷款合同项下的债务出现偿还危机之前采取救济措施,以避免自己处于比其他债权人更糟的处境。此种违约形态在中国现行法上虽无明确规定,但它并不违反合同法的有关法理及法律精神,现行《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可以作为其适用的法理依据。因此,交叉违约条款可以作为约定条款订入合同之中,以使贷款人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控借款人的信用水平。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在过去的数年中,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工具(Credit Derivatives)发展迅速。适当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减少投资者的信用风险。业内人士估计,信用衍生市场发展不过数年,在95年全球就有了200亿美元的交易量。 
  
   问题二:什么是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以信用关系规定的交易过程中,交易的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赊销过程中,信用风险是指买方到期不付款(还款)或者到期没有能力付款,造成货款拖欠或无法收回的可能性。可谓企业最大的、最长远的财产是客户,然而企业最大的风险也来自客户。 
  信用风险的外部原因: 
  1.交易双方产生的贸易纠纷; 
  2.交易钉伴客户经营管理不善,无力偿还到期债务; 
  3.交易对象有意占用企业资金; 
  4.交易对象蓄意欺诈 。 
  信用风险的内部原因 
  1.所掌握的交易对象的信息不全面、不真实; 
  2.对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没有准确判断; 
  3.对交易对象信用状况的变化缺乏了解; 
  4.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缺少有效的沟通; 
  5.企业内部人员与交易对象相互勾结; 
  6.没有正确地选择结算方式和结算条件; 
  7.企业内部资金和项目审批不严格; 
  8.对应收帐款监控不严; 
  9.对拖欠帐款缺少有效的追讨手段; 
  10.企业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 
  
   问题三:信用风险 评级 指的是什么  信用评级一般需要初评、审核、认定等几个环节,但是,随着评级对象的细分,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风险等级、不同风险敞口规模的资产,其最终认定的权限也会有所不同,而如何将这些变化的业务逻辑约束与自动化的审批流程结合起来,一直是技术的难点之一,也是制约现有评级体系实现全部自动化在线处理的主要障碍。通过引入“规则管理器”和“工作流引擎”,将复杂的商业规则与工作流引擎相结合,实现复杂规则的自主维护和审批流程的动态调整,以全面满足评级体系对于审批流程和权限控制的要求,满足评级体系自动化、透明化和标准化的要求。 
  
   问题四:剩余信用风险是指什么?什么情况下产生剩余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尤其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这种风险愈加的明显,不过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基于大数据风控的第三方机构也在茁壮成长,为互联网金融保驾护航,这不得不提到业内很牛逼的杭州同盾科技,目前服务的客户上千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前100名基本上都在用同盾的产品和服务。 
  
   问题五: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资产指什么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风险: 
  (1)信用风险:即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 
  (2)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所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 
  (3)利率风险: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所面对的风险; 
  (4)流动性风险: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了其盈利水平的情况; 
  (5)操作风险:主要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 
  (6)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7)声誉风险:该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问题六:信用风险的狭义和广义的含义是什么?  狭义的信用风险是指一个人在借钱因为不讲信用而导致借出去的钱要不回来 
  广义的信用风险就是,在为人处事里由于不讲信用而发生的不能得到帮助的事情 
  
   问题七: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有什么区别  若指银行,信用风险主要指交易对手违约所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面很广,利率变化就是市场风险的一种, 
  
   问题八:广义信用风险与狭义信用风险的区别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包括违约风险,市场风险,收入风险,购买力风险。从信用主体来考虑,银行是高负债经营,简单理解,广义的信用风险就是银行机构对社会责任未能履约的风险。狭义的信用风险,就是贷款人对贷款行未能履约的风险。 
  
   问题九:银行风险主要包括哪些?  包括信用风险.非法拆借风险.非法集资风险和其他风险,银行主要面临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国家风险,竞争风险 
  
   问题十:信用风险是指债权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者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  答案:错误 
  解析: “债务”即有还款义务。“债权”即有权收款,信用风险是债务人不能还款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

5. 信用风险是什么意思

信用风险控制是指授信方根据信用识别和评估的结果,针对自己所承受的信用风险及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针对具体的环节进行调整和改良,从而达到风险管理的最佳结果。

信用风险是什么意思

6. 什么是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控制是指授信方根据信用识别和评估的结果,针对自己所承受的信用风险及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针对具体的环节进行调整和改良,从而达到风险管理的最佳结果。

7. 违约风险是什么意思啊?

违约风险又称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在过去的数年中,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工具(Credit Derivatives)发展迅速。适当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减少投资者的信用风险。业内人士估计,信用衍生市场发展不过数年,在95年全球就有了200亿美元的交易量。
形成原因: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
2、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例如:产品的质量诉讼。

违约风险是什么意思啊?

8. 外部信用有风险是什么意思

般情况下,社会专业资信评估公司在进行信用评级时,都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基础,决定风险权重。因此,与各具特色、各不相同的内部评级相比,外部评级的依据与标准及其结果具有通用性。

优势
编辑
①独立性。外部评级是以独立的第三方的身份开展信用评级业务,不易受委托方和评级对象间利益的左右,其评级结果会更客观、公正,为贷款决策、利率确定、资产风险管理提供比较客观的参考。
②专业性。外部评级机构大多采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评级技术和方法,一般拥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和专业的技术人员,更重视对评级对象偿债能力、意愿的评价,尤其关注行业间风险的比较,能够给出相对准确的评级结果。
③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专业的评级机构一般拥有更多的渠道搜集企业相关信息,尤其是企业相关的负面信息,这样得出的评级结论更客观、更全面。

局限
编辑
商业银行与外部评级机构的合作意愿不强,被评级对象的覆盖面较窄,评级机构积累的数据有限,其技术方面的优势很难发挥;另外,商业银行对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使用率太低,限制了评级机构业务的推广,同时限制了评级机构违约率的计算。

基本关系
编辑
外部评级可以简单定义为专业评级机构的评级,评级的目的是为其他投资者的投资提供参考;内部评级可以简单定义为投资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等)主要为自身投资决策开展的评级或评价,评级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给别的投资者提供参考。“保险机构投资各类债券,应当进行内部信用评级。”因此,外部评级主要是为投资者提高参考,能否为投资者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评级成果,提供高质量的评级信息,是外部评级机构存在的核心基础。外部评级存在的另外的重要基础是投资者的需要,即投资者参考评级机构的评级成果更有成本节约的意义。
内部评级可以参考外部评级的结果,但因为投资者要承担实际的风险,自己也应该尽可能进行内部评级。
“使用评级结果的机构(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服务企业等)应该最终对其客户和股东负责,应对风险做出独立判断,而不是光把风险评估职能外包给评级机构。在必须使用外部评级时,还要进行内部独立判断并以此作为外部评级的补充。监管者应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内部评级能力,减小对外部评级的依赖。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需要出台新规定,要求金融机构外部评级的依赖度和使用率不超过业务量的50%,至少对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应该这样规定。同时,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还应加强内部评级能力,对信用风险做出独立判断。”

可行途径
编辑
目前,多数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建立、实施了内部评级,对外部评级的认知度、认可度不高,主动与评级机构开展业务的意愿极低。要实现商业银行对外部评级的认知到认可促进外部评级在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方面发挥作用,需要有个过程,但可以通过走“实践-检验-交流-提高-认可”之路。具体如下:
1.商业银行可以选择评级机构对贷款客户进行试验性评级。
试验性评级可以让评级机构对商业银行已做过内部评级的少部分信贷客户进行信用评级,也可以让评级机构技术人员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共同对某一客户进行试验性评级。在试验的过程中,双方评级人员对评级应该考虑的因素进行解剖,对评级的思维方式、基本判断标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分析。
2.商业银行可以让评级机构对某些特定贷款客户进行信用评级。
考虑到时间、精力、成本、资料来源或专业知识的限制,商业银行在对某些客户的信用风险状况无法把握时,可以把该部分客户推荐给评级机构实施外部评级,把外部评级结果和报告作为与自身的初始判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做出授信决策。这样操作既能够解决商业银行技术问题,同时也可以满足独立性的要求。
3.商业银行可以委托评级机构对某些重要贷款客户进行信用调查。
鉴于一些重大项目的授信管理中风险控制的需要,商业银行可以委托外部评级机构对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其中包括行业分析、企业经营现状调查、财务数据真实性调查、法人代表和管理人员调查、历史经济合同履约率调查等。

应用
编辑
巴塞尔资本协议(下称“新协议”)的宗旨是提高监管资本对风险的敏感性。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风险监管和风险管理的协定.新协议是通过两个方面促使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一方面是对高级风险计量方法提供监管资本激励,促使银行采用对风险更加敏感的高级风险计量方法;另一方面,为从监管当局获得采用高级风险量化方法的资格,银行必须达到更高的技术标准和制度标准,从而迫使银行在追求具有资本激励的高级计量方法过程中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新协议对内、外部评级法应用的具体规定
新协议规定银行计量信用风险资本的依据是评级,此评级可以是外部评级也可以是内部评级,应根据银行采用的风险资本计量方法来确定。其中,使用标准法计量的银行必须采用外部评级结果,使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可以有初级法和高级法两种选择。以上各种评级方法的使用必须得到银行监管当局的认可。
对于标准法下对外部评级机构的认定,新协议确立了六项认定合格标准,即客观性、独立性.国际通用性、透明度、资源充分度和可信度。外部评级机构提供可靠评级结果的基本条件是要拥有充足可靠的历史数据和相关信息资源,具有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稳定的评级方法系统,能够不受政治经济及其他因素的干扰进行独立、客观和公正的评级活动。
利用银行内部评级结果进行资本金计量的内部评级方法与标准法的根本不同在于,银行对于重大风险要素的内部评估值可作为计算资本计量要求的基本参数,即可基于银行自身的内部评级系统来计算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其中,内部评级法中初级法仅允许银行测算与每个借款人相关的违约概率,其他数值由监管部门提供,而高级法中所有资本要求的计算参数都要由银行测算数值来决定。
应用内、外部评级方法进行资本计量的比较
新协议指出,基于内部评级结果进行风险资本计量的内部评级方法是比标准法高级的处理风险的方法,其优点是:使资本的计量更具有风险敏感性,更能反映银行对风险控制的要求。同外部评级相比,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能掌握更多的关于债项和债务人的信息,评级结果更为严格。由于新协议的最低资本规定,银行应用内部评级结果可以获得更有利的监管资本测算结果,因而,内部评级法的应用可以促进银行安排更高级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机制,有利于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但是,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具有严格的技术前提和规范,要求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系统、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高级的风险管理和缓释技术等,因此,对内部评级法的应用有基础条件的限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现在难以适应新协议中技术方法的复杂性要求。
标准法下采用外部评级的优点是:评级公司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强,其评级结果的社会透明度高。在企业国际化背景下,大型评级公司能够取得更广泛的信用信息,使评级更加全面。外部评级公司的业务受到市场、社会和业界、监管部门的多重制约和监督,具有维护其自身公正性并积极促进评级技术进步的压力和动力。
但实现外部评级机构的优势同样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只有基于比较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成熟评级机构才具备上述优势。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经济中,评级公司的实力和技术条件往往都处于较低水平,评级结果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也不够成熟,这些都制约了外部评级机构评级业务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其次,新协议中对外部评级机构的认:定,一般都要求评级公司有较强的实力和规模,如具有充足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具有广泛的信息资源渠道以及相当容量的信用信息库等。
我国应用内,外部评级方法的现状与发展评级行业建议
我国银行业应用新协议内部评级法;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有:管理信息系统落后,评级信息资源积累不足,处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水平比较低,风险管理体系不成熟,缺乏有关风险缓释方法的应用,内部评级系统落后,与新协议的要求差别较大,现行银行的债项评级基本采用贷款五级分类法,尚不能称是新协议要求的贷款评级分类,从银行业监管当局看,目前尚无完善的资本监管制度,现行的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离新协议要求差距很大;另外,监管指标和监管技术体系都不够先进和完善等。针对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目前银行业尚不具备采用内部评级法的技术和管理基础,同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一样,我国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水平达不到要求之前,只能应用标准法来适应新协议的要求。
但在标准法下应用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时,我国的外部评级机构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没有发达的信用服务行业和信用产品市场,我国的外部评级机构评级业务数量相当少,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行业规模,导致评级技术水平不够发达、信息数据资源库的积累程度低,从而影响了评级结果质量。我国外部评级机构与新协议的认定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
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了适应新协议对评级制度的要求和规范,笔者认为,我国对于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和外部评级机构的发展应采取如下策略:
鼓励和推动国内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开展构建自身内部评级体系的工作,促进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新协议中内部评级法的应用将成为商业银行能否达到国际管理标准的标志之一,是未来银行业内部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内部评级法对我国银行业的积极意义表现在:新协议允许管理水平高的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算资本充足率,因此各银行可将资本充足率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大小紧密结合起来,这有利于银行彻底改变当前资产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低下问题。新协议对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规定的具体标准及要求较少,有利于各银行根据国内实际情况作进一步完善。
重视外部评级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外部评级机构,提高其运作水平,促进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
外部评级机构的发展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从提高社会主体信用度的角度看,发展外部评级机构和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增强风险控制能力的目标是一致的。
在我国尚不具备全面实施内部评级法要求的情况下,按照新协议的要求,可以应用外部评级结果来测定银行风险程度和计算监管资本要求。针对我国外部评级行业的不足,应按照新协议对外部评级机构认定的相关标准来促进评级行业的发展,努力使其生产出客观有效的评级产品,使银行在标准法下的风险管理手段真正起到控制风险的作用。
从推动银行业加强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的角度来说,外部评级机构将是支持该项工作的重要技术和信息资源伙伴。当前制约我国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核心因素是评级技术手段和人才资源问题,另外银行自身信息系统的落后也影响着内部评级的开展。基于这一点,外部评级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以及其在评级市场上的运作经验,同商业银行开展其内部评级系统建设和管理的技术合作,另一方面,外部评级机构的信息资料系统可以为商业银行信息采集提供帮助。
在银行全面推行内部评级法后,外部评级结果仍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补充。这种补充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部评级结果的应用将是对内部评级系统运作效率的验证手段,特别是对于银行监管机构来说,需要利用外部评级机构所具备的公开独立性的评级结果,来对银行的内部评级进行一定的控制和分析,避免银行自身评级系统因利益相关性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二是从银行业务开展的角度看,根据国外的相关数据,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往往过于苛刻,被其拒绝或认定有风险的客户,一般来说会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正常风险系数的客户,这就意味着银行内部评级会限制业务的充分开展。这种情况下,银行需要借助外部评级结果来对内部评级进行验证,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和争取客户,提高自身经营效益。
当前我国促进外部评级机构的发展,应从促进评级市场发展、推动社会对评级的需求人手。而银行作为评级市场的最大需求者,直接影响评级市场的需求状况。有关部门应引导银行重视外部评级机构的作用,加强同外部评级机构的合作。应该明确指引银行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引入外部评级结果作为风险管理的参考,增加对评级的市场需求。应积极鼓励外部评级机构提高评级技术水平,提升信息管理系统层次,通过技术引进和国际合作,缩小我国评级行业同国际水平的差距,以此来满足市场对外部评级的需求。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