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2024-05-13

1. 读书,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我一直有每天看书的习惯,即便工作再忙,也仍然坚持着。比如在地铁拥挤嘈杂的环境中,我掏出一本书看,就像肩上卸下一个大包袱。在书籍的世界里,我的心灵获得了放松。
  
  
  
  
 于我而言,看书的行为很单纯。你不需要跟谁打招呼,说客套、不必要的话,你只管直来直去,看想看的内容,学想学的东西。你可以随时打开它,与它对话交流,也可以随时关闭它,与它分开或隔离。
  
  
  
 你去看它时,它是欢迎你的。你走时,它也不会挽留。知识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而你却可以来去自由,不必顾虑太多。
  
  
  
 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读书好比‘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干脆另找高明,和他对质。”
  
 
  
 如果说我们为人处世有太多需要周全的地方,但读书这件事不仅可以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打开思维,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随心所欲、无拘无束、毫无压力。

读书,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2. 真正会读书的人,都是带着“目的”去阅读的

 本文参与优享话题夺宝,话题“阅读思考”
   前阵子朋友圈被一张头顶冰霜的小男孩照片给刷屏了。画面中,小男孩衣衫单薄,头发、眉毛、睫毛全部冻出冰花,脸蛋也冻得通红。据网上消息,照片中的孩子是云南昭通鲁甸县的一个小学生,他头上的冰霜是由当天气温很低,家离学校太远,走路上学途中冻成那样的。照片是他老师拍的。随后,由校长流传到了网上,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心疼和感慨。
                                           那到底是什么让小男孩对“读书”如此执着呢?
   这个不难回答,对于很多出身贫穷的孩子来说,再没有其他人比他们更清楚读书的意义了。拮据的生活让他们从小明白:要想改变命运和平穷,读书依然是唯一的出路。
   小时候,我们村有一个很会读书的姐姐,总考第一,我妈常拿她当教材来教育我。有一回我去找姐姐玩,发现她房门紧闭,我以为她在睡懒觉,正准备回家告诉妈妈,可我刚准备走,她就开门招呼我。看着她一边抓着门把手,一手捧着本厚厚的书,我就问她:“书有什么好看的?”她笑了笑说:“好看呀,里边有好多知识呢。”
   我又问她:你这么用功是为了考名牌大学吧?她又笑了笑,没回答。等我上高中,她已经考上全国名校了。后来,她交了个志同道合的男友,两人毕业后凭着努力,一两年时间就在上海买房定居了。
   我以为她努力读书多年考上名牌大学、买了大城市的房子后就会发展点别的爱好。可有一次和她回老家,在车上,我抱着手机看韩剧,而她依旧静静地靠着窗捧着一本书在看。我又问她:“你现在都不上学了,还这么爱读书啊?”她听了后依旧笑笑,边翻书边说:“读书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升学呀,还能了解到很多有意思的事,书里的世界很奇妙的。"说罢又低头看书去了。
   这番话让我有些脸红,我也读了十几载书,却没能领悟出“书的好”来。后来我开始强迫自己读书,按着网上达人分享的书单买了一堆书,开始看了起来。果然,让我发现了书里的世界确实很奇妙,尤其是小说里的情节常引得我忘了吃饭。
   可兴奋了一阵后,我又开始迷茫了。我发现自己只能读得进有趣味的书,说白了只会消遣阅读,读完一本就会一阵空虚,急着找下一本来填补这种感觉,待热情消退后我又干别的去了。后来我查觉:这种盲目的阅读,离真正的“读书”还差得远呢!
   真正的阅读应该是要带着目的去进行的。日本作家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中就指出: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读书这一行为或多或少会带有目的性,有时候我们明明读了很多书,却还是没有彻底掌握书中的内容;有了新的灵感和见解,也没有马上付诸行动。读书是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的,没有给自己带来改变的读书实在是一种浪费。 
                                           大岩俊之,日本销售精英,在多家知名企业担任法人销售,后来在创业过程中发现“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这一观点后,便开始一年阅读300本书,还总结了易掌握、不会遭遇瓶颈的“缓速读书法”,并开展了多次讲座活动,成为了阅读方面的专家。
   《实用性阅读指南》是他根据自己在“读书上花费的努力”、遭遇的“读过就忘”的经历及“如何用技巧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几点经多年研究摸索总结出来的阅读指南。
    一、读书应该带着“目的”进行。 
    确定好自己要从书中“得到什么”,带着这种“目的”去阅读,效果才能显著。 前面讲的顶着严寒也要上学的小男孩,他的读书目的就很明确:要用读书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有了这个目标,他就会有目的的行动,哪怕风雪再大,也坚持上学。
    带着主动意识去行动会更加专注,集中注意力更容易有收获。 对此,作者大岩俊之打了一个比方:假如现在闭上双眼,想一下周边有多少蓝色物体。你会发现大脑一片空白,压根数不出来,因为没有注意过这些。相反,闭上眼睛之前先数一下有多少蓝色物体,这样在睁开眼睛后,映入眼帘的就都是蓝色物体了。
   这就说明了,带着主动意识去做一件事,目标才能明确。阅读也是如此,明确目的,运用主动意识去读,这样就能“集中火力”,更容易找到想要的信息。
    二、阅读中的小技巧 
   1.先阅读作者简介、前言、后记,了解书的大致内容。
   一本书通常有几百页,要一下了解书中内容,会花费不少时间。但如果在读之前就确定目标, 阅读时先从作者简介、序言、目录、后记入手,能很快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从而抓住书中的重点、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了解了大概,后面的阅读就只需把焦点放在“目的”和“问题”上,专注于自己需要的内容就行了。
   2.设定阅读时间,提高读书效率
   为了提高效率,做事情一般都有时间限制。阅读也一样,如果要求在10分钟内读一本书,并向他人叙述内容。这么短的时间,怎样才做到呢?
    带着时间意识,阅读效率才会提高。 前面讲了要带着目的和主动意识去阅读,有了这两点,看书时就会有针对性的对主要内容进行快速扫描,加上时间紧迫,阅读时会更专注,效率也就更高。
   另外,一般的商务书籍都会对重点加粗,所以重点读加粗部分,只要摘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也能很快掌握要点。
   3.学会断舍离,抓住4%的重点
   我们阅读常有一个误区:认为一本书要字字读完才是对的。其实不然, 一本书中,重要内容只占20%,其中只有4%是最重要的。 所以一开始就奔着重点去阅读,找出重要的20%,再提炼最重点的4%,这将大幅度提高阅读效率,并且提炼出的精简内容更易于记忆。
   4.“多读书”的技巧
   多读书,字面上理解就是“读书量要大”。有意识地提高阅读能力,尝试阅读不同领域的书,能让阅读变得有趣味性,更开阔视野。
   《杠杆阅读术》里提到: “ 如果速读是通过训练眼睛的移动方法来实现快速阅读的话,那么 多读就是舍弃无用部分的技巧。” 还有《同时读10本书》里提倡的“ 在不同场合阅读不同的书,一天内同时阅读几本书 ”的观点。这些都是“多读书”的技巧。
   5.不借书读
    借来的书多半没法认真读,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上学时常向图书馆借书,刚借来时还想着要好好看。但热情高涨了几天后又干别的去了,心想反正借书不花钱,啥时看都行,于是书就被遗忘在某个角落,等想起来该还书时,都落灰了,而且压根就没翻几页,赔偿的逾期费倒是花了五六块。
    三、做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 
   古训: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写下来,回头才有迹可循。看书时做笔记和思维导图,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整理信息,掌握书的结构,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直接在书上做笔记。 不要舍不得把书弄脏,读书就是有所感悟、学到知识的过程,直接在书上写笔记,日后阅读时能更快的找到重点。书中提倡的几个做笔记要点分别是:
   1.直接摘抄自己觉得重要的部分。
   2.将摘抄内容进行分类。
   3.写下自己的感悟。
   加入了自己想法的读书笔记,会改变书原有的价值,成为了专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不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么?
    制作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将我们头脑中正在思考的内容,以可视化的图形呈现出来的思考工具。现在手机电脑上都有很免费的软件,我们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一款。也可以直接用彩笔在纸上进行绘制。
    根据“阅读目的”,加上看书时的“深入思考”,提出相关“问题”,写下“答案”。是常规阅读制作思维导图的流程。 也可添上自己的读书感悟,或是直接按书的结构来都是可以的。
    四、牢记读到的内容 
   1.为什么读过的书很快就忘记了?
   我们大脑构造决定我们善于遗忘的特性。《大脑构造与科学学习法》解释了: 大脑中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如果把接触到的所有事物都记住的话,不到5分钟大脑就会信息负荷。 所以大脑会一直不停地删除信息,好来接收新的信息。
   通过“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我们可以看出自己遗忘一件事物的过程。
                                           2.重新温习,加深记忆
   书中给出的记忆方法是:一本书反复多读几遍,“温故而知新”。这里我觉得可以把读书笔记多回看几遍,因为笔记是自己挑重点写下的,重读能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能达到记忆的效果。
   3.“二八定律”,着重20%的内容
   “二八定律”是指“社会上20%高收入者占有80%的社会财富。”同理,读书也去找那重要的20%,再从这20%中提炼出对自己有用的部分。这样记忆起来就更容易了。
   4.带着情感阅读,将自己融入其中
   人往往对自己产生情绪的事件记得更清晰。《大脑构造与科学学习方法》提到:人类大脑里有一块叫作“海马体”的区域,用来接收记忆。这个区域的旁边则是负责处理情绪的“扁桃体”。当调动情绪时,扁桃体会受到刺激,连带着能刺激到“邻居”——海马体。带着情感阅读,刺激海马体,记忆将更加深刻。
   5.以“输出”为目的的阅读
   输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动笔将重点内容写出来,笔记、书评、读后感都可以。二是向他人讲述自己读到的内容,就像老师在黑板上讲课那样,学生听懂了,说明自己也就掌握了。
    五、将书中内容付诸行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没有给自己带来改变的阅读是一种浪费。 将书里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里,才是最值当的。
   设定目标,在书里找方法。举个例子:想学番茄炒蛋,那做出好吃的番茄炒蛋就是目标。买来菜谱,上面有明确的材料要求和制做流程。按着上面的方法来买材料、制做,就有可能做出一道美味的番茄炒蛋来。
   同理,想要做成一件事。 首先要确立目标,明白现状离目标有多远,思考如何填补上这段距离。通过大量阅读找到正确的方法,读完后想明白接下来该干嘛,设定可行的步骤,制定计划和期限,再按这个计划付诸行动,一点点地朝目标靠近。 总结就是以下五步:
   ①你的目标是什么?
   ②你距目标有多少距离
   ③通过阅读来寻找方法
   ④制定有效可行的计划
   ⑤行动起来
   小时候我们读书是为了考上好学校。像朋友圈顶着冰霜也要上学的小男孩那样,为了改变命运而读书。而我那个爱读书的姐姐,可能就不光是因为这个目的了,因为她在实现目标多年后,依旧热爱阅读。大概是她有了别的更大的目标,并且真正明白了“读书的好”,钻进书里的世界去了。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很多道理自然通透了,行文也能很流畅。带着“目的”去阅读,收获更佳。而读书更深层的意义,大概就是为了更深刻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广大、认清自己的无知渺小,从而对世上一切抱有敬畏心,更加认真地去对待生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