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为什么和杨宇霆不和?

2024-05-16

1. 郭松龄为什么和杨宇霆不和?

因为长期以来,郭松龄对杨宇霆在奉军中的高位不满。更不能容忍杨钰婷纵容张作霖的军阀混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郭松龄随即在滦州发动叛乱。
郭松龄和杨宇霆曾被奉为奉军内部最能干的人才,他们都是奉节军阀内部的新派系人物,都有一定的实力。然而,奇怪的是,他们从来没有和平相处过。即使年轻的指挥官张学良尽力维持他们,他们的关系也无法调和。



郭松龄的故事背景:
郭松龄却是一个气量狭小之人。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本来是想让姜登选去接手江苏,郭松龄去接手安徽的,但后来杨宇霆也表示想要个地盘。张作霖宠爱杨宇霆,便让杨宇霆去接手江苏,姜登选去安徽,这样,郭松龄就被轮空了,啥也没有得到。
对于这件事,张作霖曾解释说:“未来我的位子是小六子的,小六子掌权了,你还怕没位置?”然而,这句话实际上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在他张作霖看来,未来张学良上位后,你郭松龄必定会权倾朝野。现在我削弱你郭松龄的力量,是在敲打你,磨炼你,希望你未来能乖乖辅佐张学良,不要有夺权的心思。

郭松龄为什么和杨宇霆不和?

2. 郭松龄为什么和杨宇霆不和?

1925年11月,奉系大将郭松龄正式通电起兵反奉。战争打响的头几天,郭松龄部队就成功占领了山海关。
在山海关,郭松龄将部队更名为“东北国民军”,自己担任总司令。并且他将“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作为东北国民军的口号,在百姓中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不过,就在郭松龄计划攻取锦州,继续向奉天进军时,同盟的李景林却突然与冯玉祥发生内讧,不再支持郭松龄。
李景林的背盟,使得郭松龄的军饷物资遭到扣押,前线补给开始变得紧张。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郭松龄利用大风雪的掩护,从结冰的海上偷袭,成功突破连山防线,进而攻占锦州。
尽管如此,郭松龄只能算孤军深入,缺乏支持。最终,在张作霖奉军和日本关东军的夹击下,郭松龄很快兵败被俘。
由于郭松龄与少帅张学良关系非常亲密,杨宇霆为了避免张学良出面干涉,建议张作霖将郭松龄就地击毙。张作霖很快同意,郭松龄夫妇随即被就地正法。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也很快处死了杨宇霆。
面对众人的质疑,张学良解释说:“处死杨宇霆有很多原因,而郭松龄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奉军内部开始出现小集团。以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等人为代表的派系是“老派”,他们大多是跟着张作霖一起出道的结拜兄弟,在奉军中担任着军政要职。与“老派”对应的团体则叫“新派”,而“新派”中又要划分为两个派系。
第一个派系以郭松龄为首,其中军官大都来自于中国陆军大学、保定军校、讲武堂,被称为“陆大派”。而另一个派系则以杨宇霆为首,包括姜登选、韩麟春等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军官,被称为“士官派”。“陆大派”与“士官派”立场相左,双方明争暗斗不断,积怨颇深。
另一方面,“老派”与“士官派”又都是以张作霖为靠山,可以统称为“老帅派”。而“陆大派”则是倾向于张学良的“少帅派”。
“陆大派”之所以倾向于张学良,和他们的首脑郭松龄有很大的关系。
说起来,张学良可以算是郭松龄人生中的一大贵人。自讲武堂相识后,张学良一直非常欣赏郭松龄的才华和能力,并且一直对他保持了很高的尊重。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时,一开始奉军陷入了全线溃败。后来,郭松龄与张学良打出了“山海关大捷”,成功帮助张作霖全身而退。这一战役不仅提升了张、郭二人在奉军中的声望,同时还加紧了两人间的信任与联系。
随着张、郭二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张作霖也曾经还打趣说:“你除了老婆不给茂宸睡,连吃水果都要给他一块。”这也侧面表现了两人的深厚情谊。

不过,郭松龄却是一个气量狭小之人。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本来是想让姜登选去接手江苏,郭松龄去接手安徽的,但后来杨宇霆也表示想要个地盘。张作霖宠爱杨宇霆,便让杨宇霆去接手江苏,姜登选去安徽,这样,郭松龄就被轮空了,啥也没有得到。
对于这件事,张作霖曾解释说:“未来我的位子是小六子的,小六子掌权了,你还怕没位置?”
然而,这句话实际上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在他张作霖看来,未来张学良上位后,你郭松龄必定会权倾朝野。现在我削弱你郭松龄的力量,是在敲打你,磨炼你,希望你未来能乖乖辅佐张学良,不要有夺权的心思。
可惜的是,郭松龄却并没有理解到张作霖这层意思,心中的妒忌不平,左右了他的情绪。
此事之后,郭松龄不仅对杨宇霆怀恨在心,同时心中还谋生了反意。这件事成为了他倒戈反奉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说杨宇霆,他也是一个性格存在缺陷的人。杨宇霆仗着张作霖的信任,狂妄自大,骄横自恃。即便张作霖在时,他就已经有些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了。至于郭松龄,就更不用说了。而等张作霖死后,他更是以东北老人自居,常常公然管教张学良。
张学良当然不可能让一个外姓人一直骑在自己头上。再加上郭松龄的死,背后有杨宇霆的影子。因此无论出于哪种考虑,他都会将杨宇霆处死。

3.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呢?

郭松龄和杨宇霆曾被奉为奉军内部最能干的人才,他们都是奉节军阀内部的新派系人物,都有一定的实力。然而,奇怪的是,他们从来没有和平相处过。即使年轻的指挥官张学良尽力维持他们,他们的关系也无法调和。那么,郭松龄和杨宇霆之间到底有什么矛盾?
郭松龄和杨玉婷之间的冲突,并不是为了争夺奉军的领导权那么简单。相反,他们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郭松龄和杨宇霆来自辽宁省沈阳市。一个是年轻指挥官的右臂,另一个是老指挥官的将军。郭松龄专攻军事,杨玉婷则专攻内务外交。本来,他们各司其职,不应该有矛盾。然而,随着奉军部队的不断扩大,郭阳和郭阳疏远了。
郭松龄和杨宇霆虽然都是新奉军派的领导人,但他们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郭松龄是一名毕业于军队大学的高素质学生。早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因为有了这段经历,郭松龄本人也有了革命思想。杨宇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因为他没有参加革命的经历,所以他本人比较固执。
郭松龄是《奉军》中的开明者。虽然他加入了奉军,但他在思考如何改造奉军。杨玉亭加入奉军的初衷并不是要改变奉军原有的体制,相反,他只是想帮助张作霖加强对个别军阀的统治。因为杨玉亭和郭松龄参军的意图不同,他们就分道扬镳了。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冯军新派系成员逐渐分化。他们主要是杨玉亭和郭松龄,形成了所谓的路大派和士官派。其成员大多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和东北军校,如魏义三、刘炜、高维岳、赵恩珍等。其成员大多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如韩林春、江登轩、于震、王树昌、于国汉等。因为杨钰婷和郭松龄意见相左,鲁大派和士官派同舟共济。
陆大派成员以郭松龄为主,与总司令张学良有长期关系。因为张学良本人毕业于东北军校,郭松龄与张学良也很亲近。郭松龄经常向张学良灌输革命思想。他希望张学良能改造冯军,尽快结束军阀战争。张学良也非常信任这位老师。他不仅把冯军的一切精英都托付给了郭松龄,还赋予了他实权。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冯军进入关中关。在这场战争中,郭松龄所属的鲁达派英勇作战。遗憾的是,张作霖最终没有给郭松龄任何奖励。相反,由于张作霖信任杨钰婷,对杨钰婷同样重视,郭松龄对士官的任命不满意,反而提拔杨钰婷和蒋登轩,两人都没有军功。
长期以来,郭松龄对杨宇霆在奉军中的高位不满。更不能容忍杨钰婷纵容张作霖的军阀混战。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郭松龄随即在滦州发动叛乱。
郭松龄打着清朝皇帝的旗号叛逃,他清理的对象是杨钰婷。可见郭松龄对杨宇霆本人有多恨。不幸的是,郭松龄的起义最终失败了。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干涉下,郭松龄不幸被打败并逮捕。1925年12月25日,郭松龄和妻子韩淑秀也被奉军秘密处决。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呢?

4.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

杨宇霆利用总参议的权职在奉军中大肆安插私人,以他为中心形成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一批奉军将领的小团体,在争权夺利时对“新派”颇多打压。第一次直奉大战时,杨宇霆公报私仇的枪毙了不少陆大派的军官,郭松龄一直都记着这个仇。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张作霖“论功行赏“,将山东督军给了张宗昌,江苏督军给了杨宇霆,安徽督军给了姜登选,而贡献最大的郭松龄在什么位置也没有得到,这使他们之间的矛盾达到极点。郭松龄军事才华横溢,也一直是少帅张学良的精神支柱,但不苟言笑,沉默寡言,并且心胸狭隘。
杨宇霆则是老帅张作霖的心腹智囊,在建设东北,尤其是筹建兵工厂和对日联络方面,均有功劳。因此他恃才傲物,喜欢组成小团体,自恃功劳,有时候甚至将张学良也不放在眼里。两个同样才华横溢,却性格都有缺陷的人在一起,必然会引发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他们又都不愿意跟对方妥协。

5.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呢?

郭松龄和杨宇霆,是奉系东北军里最具军事才能的两干才,前者是少帅的精神支柱,后者则是老帅的股肱心腹。两人为何这般不和呢。
郭松龄与杨宇霆何许人也
杨宇霆(1885----1929),字邻葛,北洋时期奉系军阀首领之一。张作霖左膀右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科毕业生,历任奉军参谋长、东北陆军训练总监、东三省兵工厂总办,奉军第三和第四军团司令,江苏军务督办,安国军参谋总长,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颇有谋略。在东北有“智囊”、“小诸葛”之称。东北军系统中士官派的头面人物。

郭松龄(1883-1925)字茂宸,辽宁沈阳人,祖籍山西,奉系军阀爱国将领之一,毕业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后又考入陆军大学,早年受孙中山先生影响加入了新军同盟会,后投靠了奉系军阀张作霖,因为有北京讲武堂和韶关讲武堂的教官经历,被张作霖聘用为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并由此结识在校学习的张学良并一见如故,亦师亦友,张学良口头禅:茂宸即我,我即茂宸。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奉军内部逐渐形成了“老派”、“新派”。老派是奉军中的实力派,绝大多数都是和张作霖一起出道的结拜兄弟,成员有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孙烈臣、吴俊升,这些人在奉军中都担任军政要职。新派分为“士官”派和“陆大”派,都是军校出身的人,“士官”派大多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以杨宇霆为首脑,成员有姜登选、韩麟春、于珍、常阴槐、王树常、于国翰、邢士廉等人,这些人对杨宇霆甚为依赖,视杨为“智囊”、“精神领袖”。“陆大”派大多毕业于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以郭松龄为首。张学良虽不是陆大派的首领,但对陆大派最为赏识和拔擢,陆大派成员多是担任师长、旅长等职。郭松龄利用张学良的支持开始和杨宇霆甚至老帅争权夺利。

郭松龄与杨宇霆三观不同
郭松龄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 坚持奉军应该执行“保境安民”的方略,深耕东三省人民福祉,富地强兵,严防日本人对东北的觊觎。
杨宇霆则吃准了张作霖逐鹿中原的野心,极力主张奉系势力向中原地区发展,问鼎北洋政权最高权力,导致两次直奉大战的爆发,最终文人王永江选择辞官归隐大连,武将郭松龄选择兵谏。
杨宇霆利用总参议的权职在奉军中大肆安插私人,以他为中心形成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一批奉军将领的小团体,在争权夺利时对“新派”陆军派将领颇多打压。第一次直奉大战时,杨宇霆公报私仇的枪毙了不少陆大派的军官,郭松龄一直都记着这个仇。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张作霖“论功行赏“,将山东督军给了张宗昌,江苏督军给了杨宇霆,安徽督军给了姜登选,而贡献最大的郭松龄在什么位置也没有得到,这使他们之间的矛盾达到极点。
杨宇霆和郭松龄都是性格有缺陷的人。杨宇霆专横跋扈,恃才傲物,好搞小圈圈。他仗着大帅张作霖的宠信,有时对张学良也不放在眼里。而郭松龄呢,属于那种不苟言笑的特别严肃的人,为人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奉军在整编军队时,杨宇霆常限制二、六旅的经费预算和军械弹药的供应,张学良都感到“事事受杨的刁难”。杨与郭历来不合,现在分别仗着老帅和少帅的宠信,更成水火不容之势。
奉系内部最有能力的两位干才这么水火不容,一山岂能有二虎。
三观差异,亦或许两才相妒,两人的关系水火不容;郭是清高的理想主义者,而杨是精明的利己主义者,各自性格的缺陷导致了人生的悲剧,1925年郭起兵反奉,失败后被枪决,暴晒三天。老帅过世后,杨宇霆恃才傲物,喜欢组成小团体,自恃功劳,甚至将张学良也不放在眼里,处处掣肘少帅,杨宇霆1929年被少帅杀。
两位都是极有能力的干才,但三观不正和性格缺陷,两虎之争没有胜者,导致两人的下场都是悲剧。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呢?

6.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呢?

杨宇霆是张作霖奉军的“总参议”,类似于总参谋长的角色,对张大帅的政略与战略方向影响极大;而郭松龄是张学良军团的统兵将领,对少帅影响较深,却不能直接劝谏张作霖,两个人最大的矛盾是奉系军队的发展方向之争。郭松龄和奉系首席“CFO”王永江坚持奉军应该执行“保境安民”的方略,深耕东三省人民福祉,富地强兵,严防日本人对东北的觊觎。杨宇霆则吃准了张作霖逐鹿中原的野心,一直撺掇奉系军队主力入关争雄,问鼎北洋政权最高权力,导致两次直奉大战的爆发,其实也间接造成了张作霖关内失利和横死回奉路上。

须知“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奉系军队穷兵黩武的军费都是东北百姓的血汗钱,《少帅》中张作霖第一次直奉战争大败,在车站怒骂奉军各将领“六天花了老子3000多万军费,有这么贵的猪吗!”足见一斑,奉系以三省之力不能励精图治反而急于问鼎中原,确有“小马拉大车”之嫌,所以郭松龄和王永江背后骂张作霖“有俩钱就烧包”。
并且,庞大的军费当东北百姓不能负担时,张作霖还会寻求日本方面的借款,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每借一次,张作霖都要出卖一定的东北权益作为交换,在这一层上,千万不要过分美化张作霖,无非他有底线而已。
虽然战略决心是张作霖下的,但杨宇霆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接受过孙中山革命理论的郭松龄必恨之。最终文人王永江选择辞官归隐大连,武将郭松龄选择兵谏。

这是于公一面,杨宇霆还有个缺点是利用总参议的权职在奉军中大肆安插私人,成为奉军内部仅次于“老派”的“洋派”老大,以他为中心形成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一批奉军将领的小团体,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对张学良、郭松龄东北讲武堂的“新派”颇多打压,实际上不仅郭松龄,张学良本人对杨宇霆也是哪只眼睛都看不上,不过是因为自己老子的宠臣不好下手罢了,张作霖一旦驾鹤西去,就有了后来的大帅府枪杀“杨常”二人事件。
第二次直奉大战的战后分赃,是郭松龄彻底死心的分水岭,以张学良第三军团(郭实际指挥)的战功和奉系新控制的大片区域,郭松龄认为怎么都应该混个一省督军,其实名额也将将够用,岂料一直参赞中枢的杨宇霆非要过过督军的瘾,生生撬了郭松龄的位置出任江苏督军,“郭鬼子”终于忍无可忍了。

1925年郭松龄在河北滦州起兵反奉,打出的旗号就是“清君侧”,摆明了就是冲杨宇霆来的,通电要求张作霖下野,将权力移交张学良,为国为民的思想不能说没有,个人名利情绪也一定夹杂其中。

7.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

杨宇霆与郭松龄,两人其实才能上是互补的,杨宇霆在政治和外交上有本事,但是他没有真正意义上带兵打仗,在军事上是个弱项。郭在军事和带兵及革新军队上有过人之处,但是在政治却是十分幼稚的。

其实这一点,老帅早就看出来了,所以和张学良说:东北不能只有郭松龄。老帅是想告诫一直和郭松龄亲近的张学良:这两个人都是人才,但又都不是全才,所以要互相平衡。但是这两人终究没有做成廉颇、蔺相如。杨宇霆的观点是想要继续往中原挺进扩大地盘,郭松龄则是想要扎扎实实开发好东北,让百姓安居。

首先,两人虽然同属奉系,但是派别不同。杨宇霆属于士官派,这个派系都在日本留学过,对日本比较亲近;陆大派是从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人员,这批人和张学良比较亲近,其领袖就是郭松龄。
正是因为杨宇霆曾经的留学经历,他无论是日本还是对沙俄的态度都比较宽容,而且为了奉系的利益愿意妥协,视野只在派系和个人的利益之上。但是郭松林在陆军大学之中接受到的教育让他对日本人十分憎恶,一门心思抵御外敌,两人的政治理想是不同的。
从两人的性格方面来说,两人的性格都有缺陷。张学良曾言郭松龄性格不好,像个女人,特别爱吃醋、小器,看不得张学良和姜登选、韩麟春在一起。郭松龄的军事才华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他的性格缺陷更大一点,心胸狭隘。所以在电视剧少帅之中,很多人都站在了杨宇霆这边,因为杨宇霆不会直接在别人面前说郭松龄的不是,郭松龄一提到杨宇霆就会炸锅,一直在张学良面前挑拨。
而杨宇霆心目之中只有老帅,老帅走后杨宇霆过于骄横跋扈,没有把少帅放在眼里。有人说杨宇霆是为了东北的发展什么的,但是要知道那个时候军阀混战,人、枪、地盘都是张家的私人财产,无论他地位有多高,少帅有多么无能,江山也不可能易主,归根结底还是张家的。杨宇霆始终不能弄明白君臣之道,不顾少帅的意见强行推行自己的观点,在这一点上他已经彻彻底底触碰了老张家的底线。
杨宇霆比较工于权术,一心想要栽培自己的势力,想要将自己的士官派陆陆续续插进军队之中,从而扩大自己在奉系之中的势力范围。但是郭松龄看出了他的用心,在张学良面前狠狠告了一状,他俩交恶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在这里。1925年郭松龄以“清君侧”之名讨伐张作霖,矛头直指杨宇霆。老张平了此次叛变之后,杨宇霆把郭松龄夫妇给杀了。
郭杨之间的矛盾只是一方面,上升到少帅和杨宇霆之间的矛盾就已经不是私人矛盾,而是权力之争了。在争夺领导权的争斗之中,他们不断交恶,矛盾激化,最终造成了有你无我的阶段,转化成了华北集团内部的暴力流血事件。从张学良的角度上来说,杨是一定要杀的。他对杨宇霆的势力已经开始防备,毕竟杨在生前已经有架空少帅的气势,就像当年韩信和年羹尧一样,也必落得和他们一样的下场。
而且现在总有人在诟病张学良竟然用硬币杀人,可见其昏庸。可是,用硬币正反来杀人更是表露出张学良优柔寡断的一面,这么优柔寡断的一人都忍不住要杀人了,可见事情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了吧。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

8.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

历史上郭松龄和杨宇霆不和是因为他们两个直接效命的人不是同一人。郭松龄是张学良的人,他代表着张学良并会维护张学良的利益。而杨宇霆只听取张作霖的命令,他并没有倾向于张学良。这里并不是说张作霖和张学良不和,而是说他们存在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而为了坚持自己的主张父子俩难免会各做各的,而手底下的人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判断听谁的。

郭松龄是张学良少帅手底下的兵,从一开始就跟随了张学良,是奉系军团的将领。郭松龄还曾经是张学良的老师,后面是被张学良邀请去的奉系军团。而杨宇霆之前留学日本,在日本学到了很多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后来被张作霖直接收入到自己的军营中,杨宇霆还多次给张作霖提意见,让东北的局势更加稳定了下来。

郭松龄和杨宇霆虽然都是为张家效劳,但是他们的理念并不一样,郭松龄跟张学良的想法一致,都是想要投入国军的阵营。而杨宇霆跟他们的相反,杨宇霆觉得无论投到哪一个阵营中都不会有好下场,反而在各个阵营中徘徊寻求稳定,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也有助于自己发展权势。他们两人的理念不一致,也导致了两人互相看不惯对方,但是最终的决策人还是张作霖,于是郭松龄背着张学良发动了兵变,然而最后失败了被张作霖杀死了。

郭松龄死后,杨宇霆没有人跟他作对,他的想法得到了实施,他也掌握了东北的权势。然而张作霖死后,张学良上位,张学良还是坚持投向国军,他对于杨宇霆在两方之间徘徊的做法很看不起,后来他设计杀死了杨宇霆然后投向了国军。其实杨宇霆和郭松龄两人并没有仇恨,只不过他们效命的直接对象不同,而两人也被对方的领导给杀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