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2024-05-13

1. 上海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加强与各国的经济和技术合作,促进国际间经济贸易往来具有重大意义。承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会使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国,目睹中国的巨大变化,并可加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开放化,中国将进一步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在上海举办这次世博会,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使全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上海,这会提高上海现代化程度。
2)对中国宏观经济各要素产生重要影响 
  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为了办好世博会,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可以说,世博会将使上海基础设施建设整整提前了十年,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主办世博会,上海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会得到大力的发展。另外,据了解,根据“十五”规划,上海还准备投资20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电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确保在世博会展览期间每日30至40万人次的外来游客住宿、饮食、交通、通讯等需要,并投入巨资继续开发浦东、改造旧城区。 
  2、促进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上海举办2010 年世界博览会,将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 
   首先,可以有效地带动中国旅游消费增长。一个城市如果举办大型博览会,城市的旅游业往往是最直接的受益者。2010年世博会将为上海开发旅游新产品,世博会作为一个极具魅力的旅游吸引体,将吸引国内外的旅游者纷至沓来,据估计,其中有超过70%的参观者将做延伸旅游或周边旅游后参观世博会,这就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经营者创造了组合新产品的良好机遇。 
其次,有利于促进宾馆业、文化娱乐、服务等消费需求提高。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旅游每增长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长4.3元。 
  3、将有效促进中国经济 贸易的快速发展 
  上海举办世博会,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举办世博会,为国外企业了解中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特别是通过举办这样一个大型活动,为大力宣传中国民族品牌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从而有利于扩大中国产品出口,并有利于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也 可以通过上海举办世博会,了解国外发展最新动态,有利于吸引多方来客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合作。 
  4、为国内创造相当多的就业机会 
  由申博为引擎、以浦江开发为起点的一轮新的投资热潮,对未来一段时期的上海经济将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从而给中国创造相当多的就业机会。在世博的作用下,综合实力的加强将赋予上海更大的优势,未来几年上海经济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同时,申博成功所引发的“会展经济”更能带来滚滚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其利润率高达20%至30%。
5、后续效益无法估量 
  除了直接、间接收益外,世博会后续的“黄金效应”更是无法估量。这可以参照历史上的经验: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世博会后,经连续1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关西经济带,并成为日本重要的经贸中心,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增长;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世博会给巴黎留下的“摇钱树”,让法国相关行业受益无穷。可以预见,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必将产生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带动华东,甚至辐射到全国。

上海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2. 上海承载全国乃至全球重要功能,上海对全球的经济会有什么影响?

上海对全球的经济影响主要集中在金融层面和贸易层面上,同时也集中在出口层面上。
对于上海地区来说,虽然上海地区的新冠疫情非常严峻,很多人也建议上海地区采用封城的方式来进一步抗击新冠疫情。但因为上海地区本身承载着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经济功能,这也直接导致上海地区不得不采用精准防控的疫情防控方式,上海地区其实很难直接封城,这主要是因为上海地区对全球的经济影响非常大。
一、第1个影响是经济影响。
我们要知道上海的GDP规模可以达到世界前10的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的经济将会直接影响到全国的经济发展,甚至有可能会对全球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动摇作用。这是为什么上海地区不会直接封城的主要原因,上海地区需要进一步承担自己对于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功能。
二、第2个影响是金融影响。
我们经常所提到的A股的上交所就在上海,如果上海采取封城措施的话,整个A股市场的股票交易将会受到剧烈的影响,这有可能会导致资本市场的行情大跌,同时可能会产生更多不必要的损失。除此之外,因为上海地区的金融贸易频率非常高,上海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可能会进一步波及到全球其他市场的资本表现。
三、第3个影响是贸易影响。
贸易影响主要是集中在出口层面上,因为上海的近海附近有着上千搜国际货轮,每天来往上海的国际货轮就可以达到上百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上海机会已经成为了承载着全球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港口。如果上海因为疫情的问题而临时封城,全球市场的贸易将会受到剧烈影响,这可能会导致全球各类商品在短时间内价格暴涨,各个商品的供应链也会受到破坏。

3. 上海的发展对全国意味着什么?

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大海啸带给中国经济的一大反思就是:改革开放30年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也领会了勤劳致富、科技治国的深刻含义。但是,由于我们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中,无论是个人的收入能力还是产业和贸易结构的定位方式都无法通过现有内需能量来支撑我们企业日益膨胀的产能,所以,中国的财富先天就带来汇率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缺陷,只不过政府以稳定的汇率和结售汇制度的方式承担了大部分的汇率风险,今天在美联储启动印钞机购买美国国债的时候,我们更加意识到挽救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市成本也在让中国这个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债权国在承担。于是,如何管理好我们自己创造的财富就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今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揽子政策的申请已获国务院同意”这则消息的公布,向海内外释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以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宏伟目标和挑战现有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胆略将努力把中国在不远的将来打造成为能和现在制造大国相媲美的金融强国。 今天,在周边市场外需瘫痪的倒逼机制中,我们意识到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缺乏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学生的创业、中小企业家的商业开拓无法在一个缺乏规避风险和分散风险的环境中完成。美国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中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专利和经济运行的标准,完全仰仗于它金融创新及其由此推动的技术创新的能力。只不过“次贷危机”暴露了美国的金融创新能力偏离了实体经济支撑的巨大缺陷,而我们无法否认美国实体经济面的核心竞争力今天依然是它对冲风险的杀手锏。所以,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起飞,中国财富的积累已经让我们具备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条件,但关键是我们的金融创新能力无法胜任这样的社会使命,这也是今天需要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以此来推动创造中国品牌和中国标准的新型企业的诞生、成长和发展的真正用意所在。同时中心的建设也能培养出一大批能够管理金融风险、开拓多元化金融市场、驾驭各种国际金融业务的高端金融服务人才,从而使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更具有国际竞争力、高附加价值性和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性。 上海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一扇具有代表性的窗户,从里面既能看到中国经济利用世界的舞台发展壮大的成果,也能看到今天她直面受到危机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从已有的产业模式中去挖掘利润降低成本的那种被动应对危机的方法,效果会变得越来越有限。为了增强中国大众抗击风险战胜危机的信心,我们必须要主动出击,寻找新的增长点,先声夺人,开出中国经济自身所拥有的一片新的发展天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就是一个水到渠成、转危为安的切入点。事实上,截止到2008年12月底,上海已经有外资法人银行17家、法人银行分行和保留分行31家,单一分行33家,支行64家。而且,2008年上海外资法人银行资产、贷款、存款和利润四项指标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外资银行增幅7.28、4.25、2.96和16.85个百分点。四项指标分别占全国外资银行的63.06%、60.95%、78.34%和63.44%。这些数据都表明,上海产业结构的转型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起步完全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选择。 当然,从今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先行先试”的一些新开创的业务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所面临的挑战并不少: 首先,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没有到位,外贸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一个稳定的金融要素价格体系(利率和汇率等)、结售汇体系以及外资管理体系的情况下,如何吸引大批的海外投资机构和企业参与到人民币投融资和贸易结算的行列中,现有的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如何提升自己管理国际金融业务的能力和服务意识,都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追求和其他国际金融中心运作形式上的“貌似”并不困难,但关键是能否做到在外部冲击面前能否掌控风险保持收益的“神似”,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至少,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在监管制度的建立、激励机制的设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一流人才的集聚等方面,去不断追求国际金融中心所必需要发挥的六大基本功能——那就是金融产品的价格发现,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保障,社会全体的风险分散,金融市场参与者挖掘和披露真实的信息,金融体系对投融资双方的公司治理机制,以及金融活动所带来的价值创造的能力。而绝不能在“先行先试”的保护伞下,钻制度的漏洞以牺牲大众投资者和企业的利益为代价来获取自己的暴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部门要鼓励制度、技术和产品创新,对所出现的问题要敢于承担一定的风险,通过制度的创新来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而不能一出问题就打退堂鼓,就把金融创新的节奏放慢下来。面对问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都是中国金融创新、积累国际金融中心运营经验所需要付出的学费,欧美在金融创新的历史上也经历过无数次的波折,结果在危机过后金融创新能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变得越来越强。 第二,金融中心的建设和推进会带来集聚效应,在某种程度上会推高上海的商务成本,如果不能及时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全有可能造成其他金融中心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的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所以,上海航运中心建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配套发展,既反映了上海产业的比较优势,也反映了国家对上海健康平衡发展的长远战略。具体而言,上海应该通过大力发展船舶融资、海上保险、国际结算、资金管理、外汇交易和中介服务等,来谋求上海整个产业结构向高附加价值升级和转型的效果,从而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提供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为了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创造人民币国际化的良好生态环境,上海最最短缺的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需要的软实力!它体现在行政部门的高效有序的服务意识上,也体现在全体参与者对金融中心建设的认同感,更反映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对金融业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和形影不离的金融风险的正确理解和包容的良好心态。否则,没有这些方面的逐步改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就将停留在一个形象工程的水平上,它无法在伴随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打造出一大批一流的、能够创造出中国品牌的企业家,也无法通过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服务提升我们金融体系整体管理财富的能力,更无法让我们的国民真正享受到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所带来的便利性和财富效应的好处。 事实上,根据08年《全球国际金融中心指数》所罗列的指标,建设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确立一个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它包括一流的金融人才团队、高附加价值的金融创新服务以及社会整体认知风险的金融文化水平这三大因素。这里,根据国际金融机构对影响金融中心建设的诸因素所做的重要性评价,按序排列如下,可以看出,下面绝大部分的要素都是对金融生态环境建立的具体要求: 1,金融业务顺利展开所需要的宽松的制度环境。这对实体经济发展放在首位的东亚国家来说是最大的挑战。国际资本的自由进出就意味着能够容忍投机资本的冲击,意味着有充分的自信能够化解冲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要能够成为各个洲际或国家及地区金融服务的中枢,即非常便捷的能够把每一笔交易都及时地通过有效的“网点”,在成本最低、质量最高的地方迅速完成。 3,要具有良好的外部网络效应——随时能够汇集需要服务的广大客户。上海被海内外金融机构看好的很大原因是未来中国实体经济的繁荣所需要的庞大的金融业务的支撑。 4,在开展一切金融业务的活动中,要能够享受完全同等的国民待遇。这需要中国社会上下要拥有一个包容的胸怀。 5,改善经营环境过程中所需要政府的迅速和及时地回应,政府的行政效率,决定金融中心的发展能量。 6,要具备合理的企业税制度。这并不意味着税负越低越有吸引力。伦敦的企业税负一点儿也不低,但是人们还是愿意聚集那里,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伦敦得到了比付出更多的回报。 7,要使开展金融中心业务所需要付出的运营成本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其中,当然包括最关键的人力资本的成本因素。 8,能够及时提供最好的专业化后勤服务。一旦出现故障,就能够迅速的得到援助,迅速解决,使金融活动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9,保证一流的生活的环境和质量。金融人才由于超强的工作压力,在闲暇时间能否通过舒适的生活环境来缓解身心疲劳这一点,也看得较为重要。比如,在日本,很难签发为外国金融人才提供后勤服务的专职保姆所需要的入国签证。这一问题在日本国际银行协会撰写的“东京应该作为全球范围的金融中心” 报告中还被重点指出,并告诫政府这一困难将严重阻碍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 10,是否具有容易融入的文化和可以交流的语言也是金融人才评价自己的能力能否正常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东亚在文化上有着很大的亲和感,但语言的交流还有很大的障碍,日本反省自己金融主导权弱化的一大原因是他们缺乏能够流利地用英语交流的专业金融人才。 11,开展金融业务所需要的房地产质量和数量。如果没有一个现代化的金融街乃至金融城,很难形成金融业务所需要的集聚效应,从而发挥不了其规模经济性的比较优势。 12,最后才是考虑个人所得税的优惠程度。所以,中国政府在吸引人才政策上,更应该关注上述金融人才所需要的投资环境。 总之,这些成为全球化金融中心的条件,伦敦做到了,纽约也基本做到了,而东亚国家,包括OECD成员国日本和韩国在内,都还有很多缺陷,真是因为彼此之间不分上下的缘故,才使得具有全世界三分之二外汇储备的亚洲国家,今天争夺金融主导权的竞争变得如此白热化。而且,它会随着对美国次贷危机给东亚制造大国所带来的负面冲击的反思不断深入,也会随着美元的疲软和欧美市场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而变得越来越激烈。因此,只有发挥和协调好上述金融体系的六大基本功能,上海,才能以它优良的投资环境来吸引来自全球的高端金融人才,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一个具有支撑亚洲乃至世界的强大实体经济所需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从而才能使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较高和较稳定的金融主导权。

上海的发展对全国意味着什么?

4. 上海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变化?

经济发展坚持质量第一
公报显示,2017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5.8%和7.5%。市统计局分析,上海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体经济发挥了重要的核心支撑作用。工业增加值增长6.4%,为近6年最快增速,工业投资增长5.3%,为近10年来最快增速;而房地产热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指挥棒作用下也显著消减,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7.5%,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也比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

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经济发展坚持效益优先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针的指引下,通过去产能减少无效低端供给,通过价格机制有效倒逼行业转型升级、优化产品结构,从而带动主要行业发展效益持续向好。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随着经济新增长点不断涌现,上海已经构建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工业方面,以新技术、新产品和智能制造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8%。服务业方面,以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金融业、信息产业等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7.7%和10.9%;电子商务交易额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4%,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5. 上海的主导产业是什么?对经济的发展起主要主要是哪些?

上海目前阶段的主导产业是先进制造业.
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它一般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的特征: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整个经济增长率。第三,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基于主导产业的上述五个特征,政府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主导产业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二,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潜力大,输出前景光明。第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第四,产业关联效应强。

上海的主导产业是什么?对经济的发展起主要主要是哪些?

6. 开发开放浦东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4、浦东的开发开放使上海的城市影响力、城市辐射力、城市带动力为之一振。,90年前后,在中国的台湾海峡两岸,各有一个梦想,当时在中国的台湾地区的梦想是建设高雄亚太营运中心,意图打造亚太地区最重要的航运枢纽港,可以说高雄的地理位置确实具备实现这一梦想的条件;同时,在中国的大陆地区的梦想就是小平同志倡导的“开发开放浦东”,因为从孙中山时代就曾经谋划在浦东外高桥地区建设东方大港,那么我们这代人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上海建设航运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经济中心奠定基础?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梦想。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眼前的上海浦东已成为呈现在世人面前一个活生生的城市最佳实践的样板,而高雄的亚太营运中心则停滞不前。80年代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力部队和发动机主要是珠三角地区,当时在春节晚会上最时髦的语言就是广东话,讲广东话代表时尚、代表前卫,因为珠三角地区是当时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经过18年的努力,我们长三角地区不仅可以说和珠三角媲美,甚至有一些专家认为现在长三角的实力已经超过珠三角。这说明,上海浦东的开发带动了整个长三角流域经济板块的崛起,使得我们国家的发展至少是两个轮子驱动,当然未来如果滨海新区可以带动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那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就是三足鼎立。浦东开发开放是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所以把这次世博会的选址定在浦东,主场馆放在浦东,在整个5.28平凡公里的世博区域,浦东新区占3.93平方公里,占整个区域场馆面积的75%,我觉得这就是历史给出的答案,就是浦东的改革开放使上海这座城市更加美好,从而让上海敢于承担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世博会的召开。

7. 上海的发展与繁荣对长江经济带有何重要意义?

1、上海地处长江的入海口,既是长江生态环境的‘’守门员‘’,也肩负着引领长江经济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当前,上海正在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全面增强城市核心功能,在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发挥带头作用。
2、利用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优势,让包括长江经济带沿线的越来越多企业愿意到上海做生意。
3、上海正在加快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和‘’上海文化‘’四个品牌,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创造力,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在世界经济版图上拥有更强竞争力。

扩展资料
1、首先,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优化长江经济带新兴产业布局,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推动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上游成渝城市群发展,承载力和综合功能不断提高;支持上海崇明、湖北武汉、重庆广阳岛、
江西九江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和浙江丽水、江西抚州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加快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结合,印发实施《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建设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
2、其次,突出改革创新,共抓大保护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建立‘’负面清单指南+沿江11省市实施细则‘’的负面清单管理体系;完善“国家—省—市”三级水质监测预警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上海:带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上海的发展与繁荣对长江经济带有何重要意义?

8. 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表现有哪些

1949年以前,上海曾是远东第一金融中心,无论股票,黄金,外汇等金融市场规模全部雄踞亚洲之冠。当时的上海云集了亚洲最大的交易所、中央金融监管部门、中央四大行的总部、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银行如北四行、南三行的总部及不计其数的保险、信托公司的总部等。此外当时的上海还云集了亚洲最多的国际金融机构的远东分行,大量今天的金融巨头与老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然而到1952年底,外资金融机构基本撤离上海而私营金融机构的数量也已经锐减至60余家。从1949年以后,有些上海的资本家都已经逃离到香港、台湾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留在上海继续经营,最后在1956年初都被公私合营。 
      
经过阵痛后的上海,如今涅槃重生。上海的经济总量位居大中华区第一位,2009年上海市GDP达到1.49万亿人民币超越香港。人均GDP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均居全国各省区及直辖市首位。上海是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中心,在全球证券交易所中排名第3,仅次于同处纽约的纽交所和纳斯达克,超越伦敦和东京。上海是全球第二大期货市场中心,仅次于芝加哥,并同时跨入全球十大衍生品市场中心行列。上海还是全球第二大钻石现货交易中心。上海是世界第一大港,2010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5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906.90万标箱,均位居世界第一。 
      
上海的金融业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上海的私人银行总部数居全国第一,工行、交行、农行以及绝大多数外资银行均选择上海作为私人银行总部;上海的基金管理公司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总额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金融要素市场完备度居全国第一;上海外资银行境内总部数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二,资产占全国外资银行85%;上海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境内总部约占全国七分之五;此外中国六成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与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总部位于上海。上海吸纳的海归人才数量同样位居国内第一,全国每年至少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海归人才选择到上海工作创业。亚洲第一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也坐落于上海。上海吸收外资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同样位居国内第一。大量世界五百强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高端领域的跨国巨头都选择将亚太或中国总部设在上海,如花旗集团、汇丰银行、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黑石集团、路易威登、德勤、英特尔、GE、麦肯锡、RBS、巴黎银行、AIG、普华永道、渣打银行、安永、香奈儿、安联、迪士尼等。
      
上海服务业高度发达,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海外游客旅游目的地和最大的豪华邮轮母港及目的地,其中上海的豪华邮轮旅游业务占据全国的70%以上。包括锦江、如家、汉庭等在内的国内四大酒店集团全部来自上海,包括洲际、雅高、凯越、希尔顿等在内的全球十大豪华酒店集团的在华总部基本都位于上海。上海是目前中国的商业之都,我国最大的商业集团――百联集团来自上海,包括全球三大奢侈品集团LVMH,厉峰和PPR在内的几乎所有奢侈品公司都选择将在华总部设于上海。上海的海外游客境内消费额约为新加坡的四分之三,远超国内任何城市,上海的商铺租金同样居全国第一,其中南京西路的商铺租金为全球第37位,除此之外再无中国大陆其他城市的商铺租金进入全球前50。作为曾经的世界第五大时尚之都和全球三大商都,上海的商业环境、氛围和底蕴在国内更是无人能出其右。 
上海工业发达,工业总产值占中国的十分之一,主要以钢铁、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造船、精密仪器、电气工程、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工业等为主。张江高科汇集了大量的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日益升高,加之市政府经济政策导向等原因,目前上海整体产业结构进步明显,已形成并逐渐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009年,上海财政收入达到2540.3亿元,同比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达到了59.4%;而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GDP比重也已经达到了47%。在2010年社科院发布的《2009—2010年度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上海在中国仅次于香港,位于台北之前,三个城市共同进入全球前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