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供给机制的关系

2024-05-14

1. 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供给机制的关系

一、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
二、货币供给M=m*B        m是货币乘数等于1+c/c+e+rd+rt*t       B是基础货币量是由C(流通中现金)和R(商业银行准备金)构成
三、法定准备金增加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总量,影响m,rd上升,m变小,从而Ms下降。
再贴现利率作用有两个机制:1、影响商业银行借款成本,影响B,降低货币供给2、告示效应,表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改变人民的预期,从而影响货币供给
公开市场业务:在公开市场买入政府债券或其他有价债券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影响R,从而影响B,进而降低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供给机制的关系

2. 货币供给机制的机制的转变和表现

1985一1997年,人民银行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存实贷、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宏  观金融调控体现为对信贷规模和相对应的再贷款数量的直接的、计划性、行政性的调控。在这种调控体  制下,信贷规模成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其对应的是以再贷款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从决定信贷  规模的决策程序来看,采取的是自下而上汇总信贷计划匡算数,由人民银行总行汇总确定总盘子后分解下达正式计划的过程。由于信贷规模确定的决策过程受到了地方政府干预,从而将国有企业的投资  饥渴症传递到了信贷规模的制订决策过程,造成了信贷倒逼。这种信贷倒逼,在经济总量上表现为持续  的通货膨胀压力,在货币上表现为信贷投放的过多。  l998年起,人民银行取消了信贷规模控制,并转而实行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以公开市场业  务为主要政策工具的间接性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当前货币供给与宏观调控的单一总量集中模式的主  要特征是:  (1)调控主体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目前不存在分行参与总行货币规划的制度和机制,随着再贴现  的萎缩和可调控性再贷款的减少,分行已经失去了进行区域调控的实际影响力。(2)操作工具主要为总量操作工具。日常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以公开市场(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外  汇市场)为主。  (3)中介目标为总量(数量)目标。主要是全国货币供应量(M0、Ml、M2等层次)、贷款等数量指标,不  考虑地区和行业货币和贷款分布等结构性指标。这种转换,结束了“地方政府一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一人民银行总行”这样一种货币扩张的倒逼机制,  在总量上抑制了通货膨胀,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人民银行基础货币的主要投放渠道已经发生了根  本的变化。

3. 如何理解现代货币供给与创造机制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即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指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用的政策手段。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多年来采用的三大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大传统的政策工具有时也称为“三大法宝”。
调整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迅速改变商业银行的存款扩张倍数和货币乘数,以调控货币供给量。但该工具的效果过于猛烈,不宜经常使用。
◆调整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商业银行对社会提供的信用量→ 货币供给总量;改变再贴现资格的条件→改变资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门经济。
◇但该工具的主动性差、调节作用有限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有价证券:→直接增减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 影响有价证券价格→调节社会信用量。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性高、调控效果和缓、告示效应好、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公开市场业务作用的有效发挥是有条件的 。

如何理解现代货币供给与创造机制

4. 货币供给的基本模型

我写出来,没有推导过程哦
r-----法定春款准备金率
c-----流通中的现金
d-----支票,存款
er---超额准备金
m----货币供给
现金比率c=c/d
超额准备金率e=er/d
货币乘数
m=(1+c)/(r+e+c)
货币供给m=m(mb+br)
其中mb是非借入基础货币,也就是央行公开市场买卖债券导致的货币变动
而br是借入准备金,也就是央行提供贴现贷款导致的准备金增减
以上,货币供给模型展示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