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024-05-14

1. 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颁布《紧急银行法》。
刺激工农业生产。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以工代赈。社会救济。
保护劳工权益。
.蓝鹰运动。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特点:政府全面干预经济。

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 以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为例,说明政府在经济危机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由于生产与销售的矛盾产生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是通货膨胀引起的,生产是蒸蒸日上,但是这种生产是不顾需求的盲目生产,生产大大高出了消费。这就早成了一种虚假的繁荣,商店里产品丰富,但是那些都是资本家的和有钱人的。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剥削关系没有的到任何缓和,劳动人民还是贫困如初。这些无法销售的东西,最后被资本家扔掉或是倒掉,就形成了很荒唐的局面,一面是劳动人民吃不饱肚子,另一面是大量的牛奶等物品被倒掉。这种日益增长的生产力同劳动资料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最后这种矛盾在股市的崩溃的推动下造成了20世纪30年代的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因为影响特别广,所以也称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美国罗斯福新政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克服了经济危机,保留了民主传统;

3. 为了应对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美国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特点是什么?

大萧条并不是被罗斯福新政解决的,而是因为二战的爆发。 
 因为美国大萧条的具体表现是,市场供过于求。  自柯立芝繁荣以来,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各种垄断组织成型,各行各业都在拼命扩大生产,而消费能力和居民收入确没有相应地大幅度提高。造成企业库存大量增加,产品积压,盈利下降,这种情况下企业倒闭和裁员降薪,造成了大量人口失业,会使得社会总消费进一步被压缩,经济进入死亡螺旋。同时巨量失业人口的聚集和游行示威也造成了社会稳定的破坏。  罗斯福新政主要通过扩大公共支出和打击投机,实行一系列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使得危机的到了一定的缓解,但经济的根本矛盾依然没有解决,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消费能力依然萎靡不振。 
 为什么说是二战解决了美国大萧条危机呢?  首先,战争爆发后,超过20%的男人穿上了军装,数千万人口转入军事领域,大萧条以来的巨量失业人口被军队这块大海绵吸干,到1943年失业率降到了2%以下,高于正常情况下的自然失业率,说明已经有企业招不到工人了。  同时,战争的爆发和扩大,使得政府财政支出剧增,到1945年战争结束,美国为战争花费的开支超过2400亿美元,超过了 美国成立以来 到 战争爆发前 政府预算的总和。各类巨额军事订单使大萧条时期减产和倒闭的工厂一夜之间满血复活,各行各业开足马力全力生产,社会总消费的到了空前的扩大。  至此,大萧条以来的经济矛盾的到了解决,危机自然也不复存在。  所以说,如果没有二战,罗斯福新政不管如何改革,都不会有如此巨大的购买力去消耗过量的生产力。

为了应对二十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美国采取的措施是什么特点是什么?

4. 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危机的原因

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是1979年下半年起,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猛涨,严重打击美国经济,加剧美国外贸逆差,加深滞胀趋势。美国经济三年内几经起伏,工业生产指数呈现下降-回升-下降的W型曲线。企业倒闭数急剧增加,相当于1933年的水平。失业率高达10.8%,刷新上一次的记录。拓展资料: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区别在理解美国经济危机时,需要注意其与金融危机的区别。理论上而言,“金融”与“经济”本身就存在较大差别。“金融”是以货币和资本为核心的系列活动总称,与它相对应的主要概念有“消费”和“生产”,后两者则主要是围绕商品和服务展开。所谓金融危机,就是指与货币、资本相关的活动运行出现了某种持续性的矛盾,比如,票据兑现中出现的信用危机、买卖脱节造成的货币危机等。就美国次贷危机而言,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货币信用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被无限放大,在较长的时期内带来了货币信用供给与支付能力间的巨大缺口,最后严重偏离了现实产品市场对信用的有限需求。当这种偏离普遍地存在于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时,次贷危机,也就是局部金融矛盾,向金融危机的演化就不可避免了。“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费”、“生产”和“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价值、获得福利。就此而言,“经济”是带有价值取向的一个结果,“金融”则是实现这个结果的某个过程。因此,经济危机,是指在一段时间里价值和福利的增加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比如,供需脱节带来的大量生产过剩(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萧条),比如,信用扩张带来的过度需求(最近发生的经济危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对社会福利造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不同。金融危机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过程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一种结果危机。

5.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美国的两位总统为了应对危机各采取什么政策 结果又如何?

第一位总统是美国的胡佛,他崇尚自由经济学说,认为经济的运作要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自我调节,而政府所起的作用只是一个像看守大门的门卫一样的旁观者的角色。结果在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的经济自我调节能力完全丧失,工业农业……各行各业完全陷入了混乱和衰落,国民生产总值锐减,失业人口激增,国家到达了崩溃的边缘。出现了法西斯纳粹主义思潮,一度演变成为暴动,民主制度岌岌可危。
第二位总统是罗斯福,他崇尚国家监管经济的运行,向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经济的宏观调控,接受了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学说。首先罗斯福总统宣布美元贬值50倍,为国家的宏观调控获得资金。然后宣布国家监管和支持有能力的银行恢复运行,重整和恢复国家金融体系。宣布以工代赈,兴建了一大批的工程,包括遍布全国的高速公路和机场水利设施,打下了强国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就业机会。提出蓝鹰计划,支持工会的合法地位,缓和了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挽救了国家的民主,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对外通过支援给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物资和武器,拉动了国内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援助的附加条件获得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奠定了美国二战后的国际地位。一系列措施迅速缓和了国内矛盾,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恢复了社会的秩序,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干预经济的,开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使得美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坚实后盾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美国的两位总统为了应对危机各采取什么政策 结果又如何?

6. 为了克服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其中心措施是什么?我们应如何评价罗

    重要措施: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缩减耕地,处理农牧产品,由政府补偿;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调整工业;兴建许多公共工程。 中心措施是调整工业。 评价:新政的实施,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7. 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爆发的经济危机中,美国总统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效果如何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例如公共事业振兴署、田纳西河谷管理局兴办的一些基建项目)。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新政从整顿银行开始,罗斯福在就职的第三天下令所有银行停业整顿。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该法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饥荒,并改造联邦储备银行以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理和控制。该法的实施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恢复工农业生产。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保证农民利益,对农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6月,国会通过《国家产业复兴法》。该法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并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条件。保护劳工权利,制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规定。出台《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此后又将救济改成“以工代赈”,解决失业问题。促请国会通过“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吸收年轻人从事公共设施建设,此后还创立工程兴办署和全国青年总署,创造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工关系法》、《公用事业法》、《公平劳动法》、《税收法》等法规,同时推动工会建设。

罗斯福新政(The New Deal)是指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所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其核心是三个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和复兴(Recovery),因此有时也被称为三R新政。以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通过国会制定了《紧急银行法令》、《国家产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社会保障法案》等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政基本结束。但罗斯福新政时期产生的一些制度或机构如社会安全保障基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田纳西河谷管理局等至今仍产生着影响。 罗斯福新政与此前的资本主义各国有关政策相比较,最显著的不同是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

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爆发的经济危机中,美国总统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效果如何

8.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具体原因、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首先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加拿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大利亚,农业衰退由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债务。这场灾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了:导致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偿还外债,进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没有市场必然使工厂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少,这必然会危害船运业和造船业。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1932年的最大数据)。大萧条对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响,使得在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
原因:
经济大衰退(1929年—1933年),经济学界有各种各样的商业循环理论,在分析大萧条的原因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对于萧条原因最好的说明,也许就是一个或几个社会集团支出减少的幅度超过了其它社会集团支出增加的幅度。1929年,消费者购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72%,工商业者投资消费了18%,美国各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使用了略少于10%,其余的用于出口。
在1929—1930年,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减少了大约一百五十亿美元的支出,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约减少了一百四十亿美元。政府支出虽稍有增加,但其影响微不足道。反映投资和消费支出有所减少的是:劳动力市场上解雇和失业增多了,工商业的销售额和利润降低了。根据上述分析,可见只要查明消费者支出和企业投资所以减少的来由,既能确定这次大萧条的产生原因了。通过历史剖释,可以清楚看出:在二十年代已经存在着当时被人忽视或漠视的若干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趋向。而农业一直没有从战后萧条中完全恢复过来,农民在这个时期始终贫困。此外,所谓工业部门工资水平较高,其中不少是假象。在这十年内,新机器的应用把大批工人排挤掉了。例如,在1920-1929年,工业总产值几乎增加了50%,而工业工人人数却没有增多,交通运输业职工实际上还有所减少。在工资水平很低的服务行业,工人增加最多,其中毫无疑问也包括了许多因技术进步而失业的技术工人。因此那些表示工资略有提高的统计数字,看来没有把真实情况反映出来。由于工农群众是基本消费者,这两类人遇到经济困难对消费品市场一定会有影响。
在这些情况下,二十年代广告的扩大和分期付款赊销的增加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分期付款赊销竭力膨胀消费品市场。在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售额约从二十亿美元增为三十五亿美元,由此可见其增长率大得惊人了。无庸置疑,采用分期付款的赊销办法,增加了小汽车、收音机、家具、家庭电气用具等耐用消费品的销售额。然而分期付款销售办法的推广使用,也表明这样一个事实:不增加贷款,消费品市场就不可能容纳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而且,从经济观点来看,这种销贷方式本身孕育着某种危险性;只要削减消费信贷即分期付款赊销,消费者的购置就很可能减少。看来,1929年就发生了这种情况。二十年代工业生产之所以能扩大,是由于对新工厂、新设备的巨额投资。这项投资使建筑业、机床制造业以及钢铁工业等有关部门雇用了大批工人。因此,资本支出或投资一减少,各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人就会大批失业。到1929年,消费品市场容纳不了增产的商品,也就不再需要扩充厂房和设备了。例如,据估计1929年美国整个工业的开工率只达到80%。在这些条件下,无怪乎投资额(用1958年美元计算)从1929年的四百零四亿美元降为1930年的二百七十四亿美元,进而减少到1932年的四十七亿美元了。投资的缩减则导致了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破产和工人的失业。这个问题因住房建筑的减少而更加严重起来。住房营造在1925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后就江河日下了。1929年动工兴建的住房只有50万幢(1925年约有100万幢)。1927年以后,汽车工业也急剧衰落。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工人失业,会使消费品的销售额减少,从而导致消费品生产部门工人的失业。而消费品销售额的减少又反过来使投资进一步缩减,这两大部类愈演愈烈的相互作用驱使生产日益下降,失业率不断上升。甚至诸如低税率和高利润等有利因素也可能助长了危机自爆发。现在看来,那个时期增加的收入大半落入少数人或少数家族的腰包了。1934年布鲁金斯研究所发表的一篇研究二十年代经济问题的论文这样写道:“美国呈现出了收入分配日益不均的趋势,至少在二十年代前后是如此。这就是说,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收入有所增长,而上层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快。由于随着上层阶层高额收入的实现,他们的收入中节约部分增加得比消费部分快,也就出现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积累的收入越来越多地作为投资的趋势。”从经济观点来看,二十年代收入的分配有紧缩消费来增加投资的趋向。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看出消费者手头钱多些,投资者手里钱少些,国民经济也许会稳定些。1929年在某种程度上由银行信用造成的股票市场的繁荣也反映了资金过剩,使资本家投资于购建厂房设备无利可图。二十年代的繁荣,主要归因于自然资源充裕,工农业生产增长,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消费扩大和对外贸易兴旺。然而,许多美国人的贫困处境和国民经济之存在某些薄弱环节,导致了大萧条的爆发。尽管如此,直到二十年代末,大多数美国人还盲目乐观地相信繁荣仍将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