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调控“升级”:禁止房企贷款拿地

2024-05-16

1. 黑龙江调控“升级”:禁止房企贷款拿地

日前,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自然资源厅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房地产市场监管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指出,今后黑龙江省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资金不能通过金融贷款或市场融资,违规者两年内不能参加土地招拍挂;2020年1月1日以后获得土地开发权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将全面实行项目资本金监管制度。
对此,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一政策将有利于降低房企的杠杆率和市场的稳定,降低‘地王’的出现概率。但对中小企业来说将影响非常大。”

房企不能贷款拿地 违规者两年内不能拍地
《通知》指出,在2019年年底前,对黑龙江省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两等(A、B)四级(AAA、AA、A、B)进行信用评价,实行动态评价管理机制,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为依据,对其开发经营的房地产项目在项目资本金、预售许可预售资金监管、项目管理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监管。
《通知》还要求,各地市要建立开发购地资金审查制度,确保房地产开发企业使用合规自有资金购置开发项目用地。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参与商品住房开发建设用地招拍挂前要提交承诺书,承诺土地购置资金是合规自有资金,其来源不属于金融贷款、资本市场融资等,并载明如承诺不实则自愿放弃开发用地中标资格。经核查发现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资金不符合要求的,由自然资源部门取消土地竞买资格,并在两年内禁止企业参加土地招拍挂。
“部分违规资金进入土地市场,在当前房地产市场降温的情况下,将加大行业资金链压力和泡沫风险。”在某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严格审查企业购地资金,客观上也是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的管控。“客观上将使后续房地产市场更加稳定,从而防范出现系统性风险。”
张大伟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认为,“这一政策对于市场的影响并不大。”在他看来,拿地不得贷款,这是房地产调控的一个原则,当下楼市房企拿地已很少直接融资。对房企来说,和资金方一起组成合资公司拿地在市场上非常主流,大部分融资企业也都要求占一定的股权降低出资风险。
全面启动资本金监管 多层封顶才能预售
据人民网,此前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各地对全省房地产“烂尾楼”项目进行排查整治,各地目前共排查锁定房地产“烂尾楼”项目117个。经调研和对各地上报情况分析,房地产“烂尾楼”问题成因复杂,其中因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有85个项目,涉及债务纠纷的有11个项目。
《通知》规定,2020年1月1日以后获得土地开发权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要全面实行项目资本金监管制度,即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揽项目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资本金。
《通知》明确指出,将按照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评价等级对其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实行差异化监管。管理部门在工程项目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之前启动项目资本金监管。按照完成工程基础、完成工程主体结构、工程竣工验收备案三个节点,分别返还项目资本金的40%、40%、20%,并确保返还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及经营管理。同时,将探索实行资金、担保机构担保等组合方式实行项目资本金制度,并按照相应节点解除担保、返还资金。
“这一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夯实资本金制度。”严跃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指出,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基建资本金制度有所放松,但房地产本身没有放松,各地也不应随意放松资本金制度。“应严格管控、严格要求。”
据记者了解,2018年黑龙江省已出台相关规定,在2019年1月1日以后获得土地开发权的新楼盘,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新建商品房预售的,多层楼房工程形象进度达到封顶时,高层楼房工程形象进度达到总层数的三分之二时准予预售。《通知》强调,各地市要严格按照此标准进行预售许可审批,同时可结合实际,开展现房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全国各地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频出。据中原地产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月各地出台的房地产类调控高达72次,而在2018年11月则只有20次。今年1~11月,全国各地合计出台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554次,同比2018年同期的425次上涨幅度高达30%。
“2019年10~11月楼市政策密集发布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人才购房相关政策、公积金政策、市场乱象监管政策。特别是11月,部分城市开始集中用人才政策调整购房资格,这是出现11月政策年内最高的主要原因。”张大伟指出,房地产调控最严格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未来大部分城市都有可能在人才购房、首套房信贷支持、公积金政策等方面释放有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

黑龙江调控“升级”:禁止房企贷款拿地

2. 房地产企业怎么转型升级给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

您好!
  一、转型

  从传统的投资驱动型增长向综合服务商模式转型,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从传统的拿地、盖房子、卖房子不可逆转地向“产品+服务”升级转型。

  从2013年始,中国服务业占GDP的产值超过了制造业,从宏观环境看,中国经济呈现整体转型的趋势,一方面以投资和生产为特点诸如传统的房地产、工业经济企业的衰落,日渐艰难,另一方面可以看到传统行业中提前完成产业改造升级的企业,发展极为迅猛,变化如此之快,让很多房地产行业内的人至今还看不明白为什么彩生活会比花样年更为值钱?

  中国经济结构发展的另一个变化是以消费为代表的服务业需求扩张的服务业经济,包括文化传媒、教育、医疗等产业的兴起和扩张,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过往五年来的相关产业在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这也将成为资本市场下一阶段的主流趋势。所以,你会看到,这几年来,“房地产+服务产业”这种典型的城镇化模式非常具有竞争性,产生了诸如华夏幸福、联东U谷、曲江文投等类型的长价值链的产业服务型房地产企业。产品越来越向细分化,健康养老、休闲度假、体育、文化社区等产品越来越多样化,消费者在变得挑剔时,市场整体的产品力在大幅提升。

  什么样的“房地产+服务产业”模式具有竞争持续性?

  一是全球化布局的产业视野,能够将全球性的优势产业服务于中国消费升级的模式构建。以中国酒店业为例,中国高端酒店业得益于早期的开放,国际一线品牌酒店进入中国提升了该行业的整体水平,目前,可以看到,在养老、健康、体育、娱乐等国际型高端资源不断被中国资本猎取,这些高端产业的进入,将会大提升该领域的竞争力。过往,中国很多企业开发了诸如游艇、高尔夫等设施,纷纷出现困难,这时才发现收购世界知名游艇、体育赛事的开发企业更胜一筹。

  二是围绕产业价值链延伸来构建竞争优势,以金融和后端服务双向发展综合服务模式。房地产企业经营模式进一步分化,“专业开发商+金融服务”是比较好的选择,其本质是发挥专业开发能力驾驭资本,特别是房地产金融产品证券化的快速推进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让开发类企业为消费客户提供一站式的消费模式迅速成为可能。

  受中国资本市场大势影响,未来金融改革的方向在于改变融资结构,即增加直接融资,尤其是风险类证券市场,而突破点在于多层次资本市场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在资本没有大幅上升的预期下,直接融资能力替代了以往间接融资的发展需要。

  从中国企业借助资本完成转型升级路径来看,一个明显产业趋势就是以上市公司和领先企业为龙头的并购和整合,成为典型的商业发展升级策略。这几年来,国内房企受制于资本市场的管制,贴上了房地产主题的上市公司估值低,增发、借壳之市、再融资等资本市场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房企+产业基金这种模式,金地、万通、首创置业等一些房地产企业也在采用,但效果普遍不理想,其中一条根本因素就是房地产基金运作的极度不成熟,过度追求短期效益,以致经营变形。

  与以往社会资本进入房地产行业相背离,当前资本呈现出从房地产行业离场的态势,2014年全国房地产投资缩减了21%左右,在大量资本选择以上市公司为主体,以“并购基金+上市公司”为主要模式进行转型升级时,房地产行业在市场与政策的双重压力下,以另一种形式进一步深化。2014年全年销售额TOP10、TOP20的市场占有率分别约为17%和23%,较2013年提升3.5个和4.3个百分点。TOP10的销售金额门槛也由2013年的554亿提升至658亿。去库存的压力与疲弱的市场,能够以并购方式退出的都是幸运的企业,大量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退出市场,房地产企业已经完成脱离了以往大幅扩张带动存量优化的增长方式,特别是在一方面市场供很大,另一方面购买能力成为制约瓶颈的背景下,中国房地产金融必将迎来革新式的发展机遇,房地产企业构建资本能力,必将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的重要趋势。

  对于以住宅产品为核心业务的开发类企业,“房地产+住宅消费金融服务”也将成为在政策放宽下的新热点,特别是资产证券化业务加速推进背景下,投资商、项目管理商、服务商将加速分化。

  第三是以互联网和创意为代表的世界新经济浪潮的引领和对传统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的改造和升级,“房地产+互联网(大数据)”,一些企业开始呈现完全颠覆传统开发模式,诸如小米、京东、腾迅这样的企业,收购或投资于房地产业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二、方向

  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早期以量为主,在上一轮周期中,体现的是量与质并存的局面,现在则完全质的内容纵深发展,呈现以产品深化为主线,向外求开拓的局面。

  方向一:建立城镇化发展模式。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在55%左右,如果按“全面小康”的2020年目标来看,城镇化率将达到约62%的水平,那么2020年城镇居民住宅将到达314亿平米,与现在全国城镇所有的存量房保守差距在130多亿平米以上,这是非常庞大的数据,从2003年到2014年,全国城镇新竣工的新建住房总面积不过近90亿平米。

  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房地产内容中,重点内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要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是城镇化布局的直接明确选择。

  方向二:定位于结构化机会。目前市场上结构性的热点有两方面,一是基于人口结构的产业机会,面向大健康类特别是“银发经济”的市场机会,二是旧城改造与棚改机会。

  大健康及养老地产市场是前景广阔的新兴市场,各类进入者起点差不多,有机会出现新的王者。2013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3.61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人口总数的9.67%。慢性病与亚健康人口比例增加,“亚健康”人群占人口比例的70%,分布于各个年龄,慢性病患病率随着年龄段增长而显著提升。城市气候与环境不断恶化,以空气质量为例,2014年上半年,按照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161个城市的年均值进行评价,仅舟山、深圳、拉萨等9个城市达标,其余152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未达标,其中京津冀13个城市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63.6%。

  各类机构纷纷进入养老及大健康类地产投资、开发、运营领域,其中,传统房地产开发商、产业投资者、保险公司、政府及国外投资机构成为主力。传统的地产商秉承住宅开发的思路,多采用销售模式;产业投资者则多采取长期持有运营以获取回报的方式;保险公司则发挥产融互动的优势快速进入产业地产领域;政府及外资多在养老地产领域有所涉猎,但仍处在尝试阶段。

  有数据说,到2030年仅养老市场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其中房地产占比还不得而知,但巨大的市场,其吸引力不言而喻。

  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作为国家战略,其市场规模前已述及,其业务特性成为有实力的房企竞争重点,政策性业务可规避调控风险,多是受政府高度重视的重点工程,尽管前期资金有些压力,但政策性项目获取土地成本低、利润高,作为政府重点推进项目融资环境优越,而且政府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企业获取项目的成本也相对较低。这些政策性项目一般位于城市的核心地段,周边配套成熟,升值潜力大,产品溢价率会很高,企业参与这样的项目,有利于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

  三、优化

  传统开发业务的土地升值红利消失,企业必须将原有存量业务资产盈利能力全面优化,提升运营效率。建立从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物业管理一体化的产业链管理能力是最基础的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发展商业管理与运营,成本优势等差异化能力,在品牌战略、产品战略、营销战略等方面,在规模化战略之后,开始向细分市场纵深发展,越来越有特色的小众市场会被关注。

  四、拓展

  传统房地产企业的拓展指的是企业突破原有的产业格局思维,向科技化、社区化及金融化多业发展的跨界混搭,建立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协同拓展策略,即明确战略方向,向移动互联化、社区化、金融化拓展。

  内容上,突破传统房企以前擅长的住宅与商业的双重业务格局,在战略规划上,未来不仅仅是投资规模上的外延,更需要在产业内容上,从移动互联科技战略上,逆向建立价值链分工与协同,重塑产业发展能力上的构建;资产上,原来房地产是资产,现在是重点布局大数据、人才、内容等;服务上,将传统的经营形态完成改造,将传统服务、社交服务等等实现互联网化、社区化趋势。

  将整体业务模式拓展扩大到现代服务业,有效使用有三个工具,即金融、互联网、产业部门等,三者内部之间以及跟其他任何产业可以发生关系,包括开发、运营、金融三大环节的全面系统化思维:

  1、所有产业的移动互联网化。所有地产、运营业务的偏内容化和体验化改造,既有物业运营的移动互联化,大数据应用带来的业绩增值;

  2、本地化、社区化。以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基于互联社区社交的相关内容的服还没有供给出来,基于区域布局社区化,以及与传统服务业的衔接;

  3、金融化。基于服务的金融创新、小微金融等发展类似于创投和孵化器功能的新型金融化业务格局与产品形态,过程中生成的服务和内容能够有效带地产板块的金融化发展。

  五、再组织

  房企的合伙制等体制化的变革,其本质是释放组织活力的人才战略,房企适应未来周期下的商业长远发展的体制性变化机遇,是基于体制变化完成的文化重塑、业务结构、组织结构的再组织。借助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机会完成人才战略的战略布局,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的战略机遇,是国有房地产企业完成转型的最后一次战略机遇期。

  如何看待万科合伙制?其实万科并不是第一家推出合伙制的房企,但在当期环境背景下,其一经推出,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在整体行业增长放缓的大势下,规模不再是房企竞争的主要战略,合伙制一经推出,其对人才的吸引是极具诱惑力的,放眼全国市场,最优秀的项目总经理,城市总经理及集团型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是非常有限的,在众创时代,发挥人才的创新创业的能动性,辅之以组织平台战略,企业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和组织再造的深度改造,包括建立激活企业内部人才机制,形成内部创业机制,打造市场化团队、形成独特的适应新经济的企业文化结构和组织结构,通过人才战略进而完成企业组织的平台化战略。

  六、总结

  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十三五”战略规划期,要借助中国整体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格局,创新性发展,找到驱动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包括文化、结构、人才等等,其根本是完成一次系统的对企业再发展的革新式再认识再思考。

望采纳,谢谢

3. 住建部副部长:发现问题及时出手 坚决遏制投机炒房

今年开年,楼市调控政策频发,这一次调控的主体主要是一线城市。据新华社报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近日带队赴上海、深圳等地调研督导房地产市场情况。
倪虹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并将“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作为2021年度重点任务之一,城市政府要充分认识保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切实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倪虹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及时出手,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好预期,坚决遏制投机炒房;要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为目标,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上海、深圳相关负责人表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履行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主体责任。
近日,上海、深圳陆续出台楼市新政,剑指过热的楼市。1月21日,上海市住建委、房管局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十条措施,包括打击“假离婚”获取购房资格、延长增值税征免年限、严防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严格规范房地产市场经营秩序等,发出楼市调控继续从紧从严的信号。1月25日,上海法拍房也被纳入限购范围。
深圳则在一周内三度发布调控信息,特别是在1月23日,深圳市住建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住房购房资格审查和管理的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证券时报记者实地调查发现,正准备入市的前海两大“网红新盘”对购房者认购资质的审核非常严苛。
北京和广州对楼市调控也发出从紧从严的信号。1月25日晚间,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王飞公开表示,将严查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和中介炒房、投机炒作。广州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本月初表示,近期广州市住建部门按照工作计划,正在深入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哄抬房价和虚假房源、虚假广告、虚假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业内人士指出,这表明各地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维持高压态势。
“房贷停贷”为何又刷屏?
农历年底房贷年年紧,但近来上海、广州等地有银行“房贷停贷”等传闻刷屏,引发市场广泛关注。银行会不会大面积停贷,成为当前刚需购房者的心头大事。
1月26日,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付捷确认,工行上海分行叫停了面向房主提供的房产交易税费分期贷款产品,但是个人房贷仍在正常发放,并没有叫停。
其实,从往年来看,每次临近年关,金融机构都会阶段性地暂停或收紧贷款尤其是房贷业务,多是“惯常现象”,也符合相应预期。一方面,临近年底,在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流动性覆盖率等指标考核压力下,银行不得不提高备付水平;另一方面,年底到来年初,银行揽储吸存竞争激烈、同业拆借利率攀升,会抬高资金成本,加上要回笼资金,都会使得个人按揭贷款年底额度批放趋严。
而一些市场传闻则将“停贷”和“没额度”两个概念混淆,银行在按揭贷款端额度收紧或者没有额度,和按揭贷款业务直接暂停并不同,也就是说并非“有钱也不放款”。正如行业观察人士所说,没有额度只是暂时性或者阶段性的,临近年关,金融机构阶段性地暂停或者收紧贷款尤其是房贷业务,也符合惯例预期。
事实上,证券时报记者连日来在上海地区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分支机构的一线走访中发现,尽管部分银行的房贷额度有所收紧,加上近期楼市交投活跃、排队人数多,放款时间延长——要等1个多月甚至4个月左右,但仍在正常地接收客户的房贷申请,并未收到要求停止发放房贷的相关通知。
近期银行房贷政策变化引发各方的关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2020年12月31日,央行联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的通知》,将银行分为不同档,对应设立区别性的“两条红线”指标。第一道红线是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第二道红线是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在1家银行全部贷款占比,比如县域农商行、小型银行、中型银行、大型银行对应的占比上限指标分别为12.5%、17.5%、20%和32.5%,该“新规”对部分“超标”银行设置了不同过渡期给予整改。
这也被市场解读为“无论个人按揭贷款还是房企贷款被全面受限,银行信贷结构将面临调整,涉房贷款增量规模受制”。
不过,记者近日走访中发现,即使有部分“超标”大行在过渡期间有序控制房贷投放节奏,但也并未停贷,客户申请并不受影响。毕竟,个人按揭贷款长期以来作为银行贷款中模式成熟、坏账率低的“优质业务”,短期内难言被替代。
真正要警惕的是楼市的燥热行情。去年下半年以来,多个一线城市热门区域、热门楼盘比如学区房等房价短期快速拉升,引人侧目。
1月21日,上海市住建委联合八部门颁布“沪十条”,指导本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打响今年一线城市楼市调控升级的第一枪。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理解的是,民众尤其是购房刚需族容易受到市场情绪扰动,焦虑财富管理和房产配置。但也应该坚信,不变的红线是严控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房地产领域。而满足民众“住有所居、房住不炒”仍是主基调。
对银行机构来说,防范金融体系对房地产贷款过度集中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风险的背景下,信贷资金流向更符合社会民生发展需求的资产、领域、场景,开拓零售创新业务,优化银行信贷结构,助力和支持实体经济,将是新课题。

住建部副部长:发现问题及时出手 坚决遏制投机炒房

4. 住建部副部长:发现问题及时出手 坚决遏制投机炒房

今年开年,楼市调控政策频发,这一次调控的主体主要是一线城市。据新华社报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近日带队赴上海、深圳等地调研督导房地产市场情况。
倪虹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并将“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作为2021年度重点任务之一,城市政府要充分认识保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切实落实城市主体责任。倪虹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及时出手,采取针对性措施,引导好预期,坚决遏制投机炒房;要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为目标,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上海、深圳相关负责人表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履行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主体责任。
近日,上海、深圳陆续出台楼市新政,剑指过热的楼市。1月21日,上海市住建委、房管局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十条措施,包括打击“假离婚”获取购房资格、延长增值税征免年限、严防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严格规范房地产市场经营秩序等,发出楼市调控继续从紧从严的信号。1月25日,上海法拍房也被纳入限购范围。
深圳则在一周内三度发布调控信息,特别是在1月23日,深圳市住建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住房购房资格审查和管理的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证券时报记者实地调查发现,正准备入市的前海两大“网红新盘”对购房者认购资质的审核非常严苛。
北京和广州对楼市调控也发出从紧从严的信号。1月25日晚间,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王飞公开表示,将严查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市场和中介炒房、投机炒作。广州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本月初表示,近期广州市住建部门按照工作计划,正在深入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哄抬房价和虚假房源、虚假广告、虚假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业内人士指出,这表明各地特别是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维持高压态势。
“房贷停贷”为何又刷屏?
农历年底房贷年年紧,但近来上海、广州等地有银行“房贷停贷”等传闻刷屏,引发市场广泛关注。银行会不会大面积停贷,成为当前刚需购房者的心头大事。
1月26日,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付捷确认,工行上海分行叫停了面向房主提供的房产交易税费分期贷款产品,但是个人房贷仍在正常发放,并没有叫停。
其实,从往年来看,每次临近年关,金融机构都会阶段性地暂停或收紧贷款尤其是房贷业务,多是“惯常现象”,也符合相应预期。一方面,临近年底,在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流动性覆盖率等指标考核压力下,银行不得不提高备付水平;另一方面,年底到来年初,银行揽储吸存竞争激烈、同业拆借利率攀升,会抬高资金成本,加上要回笼资金,都会使得个人按揭贷款年底额度批放趋严。
而一些市场传闻则将“停贷”和“没额度”两个概念混淆,银行在按揭贷款端额度收紧或者没有额度,和按揭贷款业务直接暂停并不同,也就是说并非“有钱也不放款”。正如行业观察人士所说,没有额度只是暂时性或者阶段性的,临近年关,金融机构阶段性地暂停或者收紧贷款尤其是房贷业务,也符合惯例预期。
事实上,证券时报记者连日来在上海地区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分支机构的一线走访中发现,尽管部分银行的房贷额度有所收紧,加上近期楼市交投活跃、排队人数多,放款时间延长——要等1个多月甚至4个月左右,但仍在正常地接收客户的房贷申请,并未收到要求停止发放房贷的相关通知。
近期银行房贷政策变化引发各方的关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2020年12月31日,央行联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制度的通知》,将银行分为不同档,对应设立区别性的“两条红线”指标。第一道红线是房地产贷款余额占比;第二道红线是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在1家银行全部贷款占比,比如县域农商行、小型银行、中型银行、大型银行对应的占比上限指标分别为12.5%、17.5%、20%和32.5%,该“新规”对部分“超标”银行设置了不同过渡期给予整改。
这也被市场解读为“无论个人按揭贷款还是房企贷款被全面受限,银行信贷结构将面临调整,涉房贷款增量规模受制”。
不过,记者近日走访中发现,即使有部分“超标”大行在过渡期间有序控制房贷投放节奏,但也并未停贷,客户申请并不受影响。毕竟,个人按揭贷款长期以来作为银行贷款中模式成熟、坏账率低的“优质业务”,短期内难言被替代。
真正要警惕的是楼市的燥热行情。去年下半年以来,多个一线城市热门区域、热门楼盘比如学区房等房价短期快速拉升,引人侧目。
1月21日,上海市住建委联合八部门颁布“沪十条”,指导本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打响今年一线城市楼市调控升级的第一枪。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理解的是,民众尤其是购房刚需族容易受到市场情绪扰动,焦虑财富管理和房产配置。但也应该坚信,不变的红线是严控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房地产领域。而满足民众“住有所居、房住不炒”仍是主基调。
对银行机构来说,防范金融体系对房地产贷款过度集中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风险的背景下,信贷资金流向更符合社会民生发展需求的资产、领域、场景,开拓零售创新业务,优化银行信贷结构,助力和支持实体经济,将是新课题。

5. 重磅!沪深楼市调控升级,剑指假结婚假离婚买房

沪深房地产调控升级!  
1月21日,上海、深圳出台楼市新政,对假离婚、假结婚买房现象重拳出击。其中,上海夫妻离异的,任何一方自夫妻离异之日起3年内购买商品住房的,其拥有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深圳对不具备购房资格的家庭成员,暂停夫妻婚内更名。  
业内人士表示,沪深两市房地产调控仍然维持高压态势,“钻空子”买房的操作空间被大幅压缩。  
上海重拳出击  
近期燥热的上海楼市,遭遇监管“重拳”出击!  
1月21日晚,上海市房屋管理局等多部门发布《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土地到规范市场秩序等多纬度管控市场。《意见》自2021年1月22日起施行。    
中原地产分析师卢文曦表示,近期上海楼市有躁动迹象,对市场稳定造成影响。及时出台政策,打击市场中乱象,可以稳定市场情绪和预期。  
《意见》指出,要严格执行住房限购政策。夫妻离异的,任何一方自夫妻离异之日起3年内购买商品住房的,其拥有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  
卢文曦认为,这可以堵住限购漏洞。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该政策将打击假离婚买房现象。  
《意见》提出,调整增值税征免年限,将个人对外销售住房增值税征免年限从2年提高至5年。  
卢文曦称,由于市场存在炒作氛围,尤其是打新热,买到新房后随即转让有差价可赚,提高增值税免征年限可以提高炒作成本。  
严跃进表示,政策积极落实了2020年7月24日国务院房地产工作座谈会精神,从税费角度进行了管控。此类政策使得二手房的交易税费成本增大,防范部分房源快买快卖现象,有助于促进二手房交易的稳定。类似政策对于后续二手房交易影响较大。  
《意见》表示,严格商品住房销售管理。严格新建商品住房销售方案备案管理。完善新建商品住房公证摇号选房制度,优先满足“无房家庭”自住购房需求。  
严跃进称,预计后续上海还会出台各类摇号选房制度,类似优先认购的制度,真正保障购房者尤其是无房者的权益。  
《意见》要求,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实施好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加强个人住房贷款审慎管理。  
严跃进认为,2021年是央行等部门落实房贷集中度管理政策的一年,后续银行在贷款方面势必更为保守,需要在三道红线的约束下放贷。部分炒作比较严重的楼盘,后续贷款方面可能面临收紧。  
《意见》强调,要加强政策宣传。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正确解读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稳定市场预期,引导合理住房消费。依法加大对编造谣言扰乱市场秩序、散布不实信息误导市场预期等行为的查处力度。  
卢文曦预计,新房市场打新热有望降温,今后认筹率超过100%的项目会明显减少。由于增值税免征年限延长,短期内这个交易成本难以转嫁到下家,价格有重新磨合的过程。尤其是在出台收紧政策后,市场预期会转变,短期二手房价格会理性回归。当然,政策储备中还有很多工具未使用,比如限售等,如果3、4月份上海楼市还是有非理性升温,不排除调控继续加码的可能。  
深圳围堵假结婚购房  
近日,一份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明确《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若干问题的函流传开来,落款时间为1月19日。  
该文件重点:  
1.“715新政”在途交易办理手续的截止日期延长一个月,至2021年1月31日。  
2.高层次人才购买首套住宅无需社保或个税证明,购买二套住宅按深圳现行限购政策执行。  
3.家庭购买商品住房,只能登记在具有购房资格的家庭成员名下。  
1月21日,中证君从深圳住建局获悉,上述文件内容真实。  
根据上述文件,2020年7月29日发布的《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贯彻落实く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的通知》第三条第(五)项关于家庭购房登记的规定不再执行。该项内容为:居民家庭夫妻双方只有一个人符合购房条件的,购买的商品住房只能登记在符合购房条件的一方或双方名下,不得单独登记在不符合购房条件的一方名下。  
对于上述政策变动,深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火速跟进。  
1月21日,一份深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关于转发《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明确若干问题的函》的通知(下称通知)迅速传开。  
通知明确,一是居民家庭购买商品房,网签录入时间为2021年1月19日之后的,严格按来函要求执行;网签录入时间为2021年1月19日(含当天)的在途业务,待市住房和建设局明确后再予以处理。  
二是居民家庭购房登记在具有购房资格的家庭成员名下后,在婚姻存续期间是否可以进行夫妻财产协议变更等,待市住房和建设局明确后再予以处理。  
对此,中证君致电深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工作人员表示通知文件的内容属实,对于受让方配偶不符合购房条件申请婚内更名的,登记中心21日已暂停办理。对于此类情况后续能否办理更名过户,需要等待深圳市住建局进一步批复。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去年的“715新政”及其补充说明明确,夫妻离异的,任何一方自夫妻离异之日起3年内购买商品住房的,其拥有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即回溯3年衡量购房资格,这相当于把假离婚购房的漏洞堵住了。  
“但仍有部分人钻假结婚买房的空子,不乏机构为外地人到深买房提供一条龙服务,由中介联合小贷公司等收取代理费用,介绍具备购房资格的人结婚、提供过桥融资等。”李宇嘉说,事实上,不仅外地人,部分深圳本地没有购房资格的人口也有的采取这种方式。另外,去年以来,深圳房价快速上涨,外地人来深买房比例增加。

重磅!沪深楼市调控升级,剑指假结婚假离婚买房

6. 黑龙江调控“升级”:禁止房企贷款拿地 高层建到三分之二才能预售

日前,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自然资源厅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房地产市场监管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指出,今后黑龙江省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资金不能通过金融贷款或市场融资,违规者两年内不能参加土地招拍挂;2020年1月1日以后获得土地开发权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将全面实行项目资本金监管制度。
对此,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一政策将有利于降低房企的杠杆率和市场的稳定,降低‘地王’的出现概率。但对中小企业来说将影响非常大。”
黑龙江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网截图
房企不能贷款拿地 违规者两年内不能拍地
《通知》指出,在2019年年底前,对黑龙江省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两等(A、B)四级(AAA、AA、A、B)进行信用评价,实行动态评价管理机制,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等级为依据,对其开发经营的房地产项目在项目资本金、预售许可预售资金监管、项目管理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监管。
《通知》还要求,各地市要建立开发购地资金审查制度,确保房地产开发企业使用合规自有资金购置开发项目用地。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参与商品住房开发建设用地招拍挂前要提交承诺书,承诺土地购置资金是合规自有资金,其来源不属于金融贷款、资本市场融资等,并载明如承诺不实则自愿放弃开发用地中标资格。经核查发现房地产开发企业购置土地资金不符合要求的,由自然资源部门取消土地竞买资格,并在两年内禁止企业参加土地招拍挂。
“部分违规资金进入土地市场,在当前房地产市场降温的情况下,将加大行业资金链压力和泡沫风险。”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严格审查企业购地资金,客观上也是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和土地市场的管控。“客观上将使后续房地产市场更加稳定,从而防范出现系统性风险。”
张大伟则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认为,“这一政策对于市场的影响并不大。”在他看来,拿地不得贷款,这是房地产调控的一个原则,当下楼市房企拿地已很少直接融资。对房企来说,和资金方一起组成合资公司拿地在市场上非常主流,大部分融资企业也都要求占一定的股权降低出资风险。
全面启动资本金监管 多层封顶才能预售
据人民网,此前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各地对全省房地产“烂尾楼”项目进行排查整治,各地目前共排查锁定房地产“烂尾楼”项目117个。经调研和对各地上报情况分析,房地产“烂尾楼”问题成因复杂,其中因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有85个项目,涉及债务纠纷的有11个项目。
《通知》规定,2020年1月1日以后获得土地开发权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要全面实行项目资本金监管制度,即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揽项目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资本金。
《通知》明确指出,将按照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评价等级对其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实行差异化监管。管理部门在工程项目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之前启动项目资本金监管。按照完成工程基础、完成工程主体结构、工程竣工验收备案三个节点,分别返还项目资本金的40%、40%、20%,并确保返还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及经营管理。同时,将探索实行资金、担保机构担保等组合方式实行项目资本金制度,并按照相应节点解除担保、返还资金。
“这一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夯实资本金制度。”严跃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指出,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基建资本金制度有所放松,但房地产本身没有放松,各地也不应随意放松资本金制度。“应严格管控、严格要求。”
据记者了解,2018年黑龙江省已出台相关规定,在2019年1月1日以后获得土地开发权的新楼盘,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新建商品房预售的,多层楼房工程形象进度达到封顶时,高层楼房工程形象进度达到总层数的三分之二时准予预售。《通知》强调,各地市要严格按照此标准进行预售许可审批,同时可结合实际,开展现房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全国各地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频出。据中原地产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月各地出台的房地产类调控高达72次,而在2018年11月则只有20次。今年1~11月,全国各地合计出台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554次,同比2018年同期的425次上涨幅度高达30%。
“2019年10~11月楼市政策密集发布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人才购房相关政策、公积金政策、市场乱象监管政策。特别是11月,部分城市开始集中用人才政策调整购房资格,这是出现11月政策年内最高的主要原因。”张大伟指出,房地产调控最严格的时期已经过去了,未来大部分城市都有可能在人才购房、首套房信贷支持、公积金政策等方面释放有利于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

7. 分析目前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4月14日,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购买首套自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贷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大幅度提高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该政策主要是抑制市场的投机性购房,在执行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的1.1倍之后,现行利率变成6.534%,而原来按照7折优惠的贷款利率为4.158%,无疑对于贷款者50万30年期来说,每月要多增加700多元钱。   4月17日,国务院再发《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其中对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提出更严规定,要求“对于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此外,通知还表示,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银行要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由于购买第二套房多数为改善性住房,而购买第三套房更多是投机性购房,因此该政策直接从源头上切断了购买第三套房的资金链,同时加上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银行要暂停发放购买住房贷款,这将有效抑制外地炒房团如温州炒房团等的投机、投资性买房行为。该措施虽然对存量房数量的影响不大,但对以投资、投机性质购房为目的的增量房数量将产生很大影响。无疑该项措施的打击力度是非常大的,几乎可以说是封杀了投机性购房的需求。 
              调控政策已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  “两会”后房价飙升迫使政府在“国四条”的基础上祭出空前严厉的“新国十条”,剑指房价七寸,核心内容是建立考核问责机制、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大幅度提高、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和研究制定税收政策等,中央各部委及地方迅速响应,影响明显,销量萎缩,在一个月内,17重点城市周销量平均下降幅度高达57.3%。  国际形势变化或使调控节奏放缓,但政策持久性不用置疑。  当前经济增长三大引擎均面临着较大压力,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升级更使当前房地产调控面临两难抉择,我们认为调控节奏或将放缓,第3季度将以执行已出台的调控措施为主,不会放松,且未来有推出保有环节税的可能。  楼市有“休整”需要,调控将使调整幅度加深。  09年楼市的疯狂本身就透支了未来的部分需求,房价的飙涨也削弱了一部分购买力,我们预计若目前政策严格执行一年,2010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将同比下降20%左右,销售价格将回落至09年3季度的水平。

分析目前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8. 供需两端发力 年内超百次调控降楼市“虚火”

今年以来,为应对“打新潮”“万人摇”“二手房跳价”“法拍房升温”等楼市“虚火”的蔓延,应接不暇的热点城市楼市调控政策相继落地。截至目前,多地陆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已累计超过百次。从具体内容看,限购升级、增加用地供应、加强房贷管理、打击市场乱象等成为关键词。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楼市调控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房住不炒”、让房子回归本身的居住功能。
调控持续升级降“虚火”
今年以来,多地楼市调控政策不仅层层加码,其方向也由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延伸。比如,4月5日,合肥市出台深化住房限购的楼市新政。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限购是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中较为常用的交易限制措施,在房地产市场运行中起到“减速带”作用,快速扭转部分过热地区的市场预期,有效抑制投机投资购房需求,同时又能起到保护首套刚需购房群体的作用。
具体来看,此次合肥市提出,暂停市区范围内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滨湖新区、政务文化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其他区域指定学校的学区范围内购买二手住房;同时,暂停向法人、非法人组织出售市区范围内的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经批准的人才公寓、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除外);另外,通过司法拍卖或招投标中心公开拍卖方式取得市区范围内商品住房的,均应当符合本市住房限购政策,并设置为竞拍条件。
事实上,不只是合肥市,纵观今年以来多个热点城市出台的楼市调控内容,加强住房限购,不仅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且限购的扩围还与“限售”等措施互相搭配使用。
例如,对于今年屡屡占据楼市调控热搜榜的杭州市来说,3月初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在加强住房限购方面,规定参与本市限购范围内住房司法拍卖的竞买人,须符合本市住房限购政策;再比如,3月30日西安市发布《关于建立房地联动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中,进一步将限购人群的覆盖面,延伸至新市民和刚需群体,与此同时,还配合延长限售时间。
许小乐认为,限购的覆盖面扩围,可以说是楼市调控深化完善的必然结果。即新房被限购后,场内带有投资、投机性的资本就会开始涌入二手房、法拍房等之前楼市调控的空白区域,而限购类型从新房向二手房以及法拍房等的扩围,无疑能堵住这部分的政策漏洞,以保持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调控趋势。
仅从楼市调控角度来说,事关限购从无小事,尤其是一些可能存在的限购松绑政策。
以3月24日南昌市发布的《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为例,“推进大南昌都市圈居民购房同权进程”,改变“限房价、竞地价”单一土地出让方式等内容,就被看作是为限购松绑。据悉,该政策发布仅一天就被叫停。同时江西省政府约谈了南昌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责令南昌市立即纠正,消除负面影响,确保市场稳定。而住建部也已派出督导组赴南昌市现场督导。另据记者了解,住建部已将南昌市列入房地产市场监测重点城市名单,并加强对南昌市房地产市场的监督管理。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对记者表示,针对需求侧的限购政策是房地产调控的重要一环,一旦热点城市的限购闸门放开,势必将导致短期内实际购房数量的大比例提升,而市场的供不应求又将推动房价非理性上涨,从而快速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
在张波看来,目前限购政策在一线、二线等热点城市执行力度已属偏紧,预计未来的限购政策更多会在“打补丁”层面进行落实,部分过热的三线城市也可能进一步强化限购政策。总的来说,楼市限购政策的市场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土地供应开闸为楼市降温
为有效缓解住房供需矛盾及为“高烧”楼市降温,加大住宅用地的供应力度成为多地楼市调控政策的“座上宾”。
例如,为满足居民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稳定市场预期,3月30日,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布《合肥市2021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市本级)》显示,今年合肥市区住宅用地计划供应660公顷,其中居住用地供应计划为600公顷,占计划总量的22.78%;租赁住房用地(单列)供应计划为60公顷。
3月31日,北京市发布今年的集中供地计划,以及首批30宗挂牌土地的详细信息。按照计划,北京市将于3月份、7月份左右、11月份左右分三批次发布商品住宅用地出让公告。其中,首批挂牌的30宗土地,总用地面积约169万平方米,建筑规模约345万平方米,挂牌总价超1035.81亿元。
同日,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的《苏州市2021年度国有建设用地和住宅用地供应计划》显示,苏州市区(含吴江)2021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总量为2231.7公顷,其中住宅用地供应计划为615.2公顷,占计划总量的27.6%(其中租赁住房用地55.9公顷,商品房用地460.8公顷,其他用地98.5顷)。
谈及增加住房用地供应规模对楼市降温的意义,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对记者表示,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楼市调控要稳定房价,就要同步从供给与需求两端着手,促进供需平衡。虽能通过阶段性抑制需求来引导房价,但需求往往不会消失而只是延后集中释放,届时可能造成房价的快速拉升。因此,一方面需要通过货币政策与楼市调控的结合来限制投机性购房,突出房屋的居住属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增加土地供给,满足合理的居住需求。只有供需两端共同发力,才能促进楼市供需结构的持续改善。
据Wind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我国100个大中城市供应土地规划建筑面积逐年提升,对应到房价表现上,百城住宅价格指数同比涨幅显著放缓,波动性也明显减小。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潘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首先,从总量上增加住宅用地供应进而增加新房市场供应量,旨在解决因供需不平衡带来的房价上涨过快,以及引发的一系列市场不规范行为。
“近日,多地出台调控政策,都在政策中明确提出增加年内土地市场供应量,此举一方面缓解热点城市土地市场供应不足的情况,减少因竞价带来的土地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为新房市场储备供应量,预计明年起新增供应量开始逐渐入市,将有利于缓解新房市场供需矛盾,从而稳定价格,为楼市降温。”潘浩说。
他认为,集中供地政策的推出旨在“减少土地公开出让过程中,关联信息不充分带来的对市场预期的影响,纠正信息披露随意性、碎片化、不确定等不规范问题,防止市场主体由于不掌握重要关联信息带来的竞争”,此举重点在于稳定预期和减少竞价带来的市场热度非理性上升,从而起到稳定地价和房价的作用。
在董忠云看来,首先,应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土地出让制度和相关程序,加强对土地用途的监管。其次,要继续落实“人地挂钩”政策,各地方政府应对本地人口结构、人员流动情况加强监测与预测,结合人口与产业发展情况,合理制定并及时调整土地供应规划,减少土地闲置和浪费,提高土地利用率。
多地加强房贷管理
房住不炒要求下,涉房贷款严监管仍在继续。继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之后,包括合肥、西安等地也发文加强房地产贷款管理。
4月5日,合肥市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加强个人住房贷款首付资金来源、最低首付比、偿债收入比、贷款资质的审查,严肃查处经营贷、抵押贷流入房地产市场行为。严格落实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法人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不得超过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规定的上限。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房地联动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防范经营性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等问题,各金融机构应严格按照监管机构审慎管理政策要求执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房地产市场总原则是防止杠杆过高,以金融审慎的态度未雨绸缪,防止房地产周期性价格波动对金融体系造成冲击。而消费贷、经营贷等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和中国经济发展大方向不符,会进一步以高杠杆助推房地产泡沫。尤其是经营贷,当前国家鼓励企业经营对经营贷实施利率优惠,如果资金通过低利率经营贷流入楼市,违背了国家通过经营贷发展实体产业的初衷。
3月底,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防止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旨在严控资金违规流入楼市,提出加强借款人资质核查、加强信贷需求审核、加强贷款期限管理、加强贷款抵押物管理、加强贷中贷后管理、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加强中介机构管理、强化协同监督检查、继续支持好实体经济发展等多项具体要求。
“加强房贷管理可以在现阶段稳定楼市预期,防止杠杆过度,将房地产价格限定在合理区间,实现金融审慎。”盘和林表示。
事实上,监管部门对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处罚一直保持力度。今年以来,银保监系统多张罚单剑指“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例如,4月6日,中国银保监会丽水监管分局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因贷款“三查”不到位导致项目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行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丽水分行被罚款25万元;因违规发放借冒名贷款行为、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等行为,浙江遂昌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被罚款85万元。
虽然监管部门重拳出击,但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现象并未销声匿迹。为加强房贷管理,未来各地各部门发力点有哪些?盘和林表示,房贷管理还是要各部门配合,比如如何引导银行对经营贷流向实施追踪、如何打通信息壁垒,都需要多个部门配合。一笔贷款,对于银行来说,一旦跨银行转账,银行就很难继续追踪贷款资金流向,所以需要各地方政府从整体层面去监控经营贷资金流向,打击违规行为。
重拳出击治理市场乱象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对房地产调控力度不松劲,通过层层加码,对房地产市场乱象重拳出击,“打击市场乱象”“规范市场秩序”已成为多地楼市调控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合肥市提出,“严厉打击各种房地产市场乱象”;西安提出,“规范中介机构房源信息发布行为”;3月8日,海南省发布《海南省2021年房地产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提出“全面清理整治房地产企业和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规避限购政策骗购、变相涨价、违规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1月21日,上海市发布《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严格规范房地产市场经营秩序”“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代理企业和房地产经纪机构的监管,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
“房地产市场各类乱象长期存在,多地出台措施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体现了对房地产市场坚决严格调控的政策导向,有助于更加彻底地落实‘房住不炒’政策,提升对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效果。”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举措若严格落地,将压降部分非刚需的购房需求,压制房价,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合理运行。”
资深美股投资人,Anlan capital执行董事陈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二手房的定价由房东或市场来决定,房东的定价大多是以同一小区的挂牌价格作为参考,而房东看到的挂牌价格都是来自中介网站,这些价格可能存在水分,房源也不一定真实,中介有操纵二手房价的能力和可能性,所以虚假房源一定要遏制,也是重点打击的对象。
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多地建立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记者表示,从各地的调控政策内容看,二手房价格明显上涨城市大部分集中在房地产炒作氛围浓郁的区域,投资客聚集,价格管控有利于市场的稳定。从市场趋势看,预计全国一线、二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管控将成为趋势,更多的城市可能“加码”二手房价格挂牌管控。从政策效果看,深圳等城市出现了二手房报价下调现象,预计近期房价上涨趋势将明显放缓。
监管部门在开展整治工作,打击房地产市场“害群之马”方面也毫不手软。比如,今年以来,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乱象,目前共立案查处房地产案件7宗,结案1宗,罚款98.8万元;据上海房管局3月9日发布的消息,为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上海市区房管、市场监管和城管执法等部门坚持管执联动,加大行政监管和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案件,并通报6起典型案例。
谈及接下来在净化房地产市场环境,遏制乱象滋生方面还需如何发力,陶金认为,一是需要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公开曝光典型案例;二是需要形成常态化的监控机制和制度化的管制办法,形成更加细密的监管网络,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来看,还需强化对二手房的监管,同时对于各类自媒体和各类微信群推广楼盘等行为给予关注。”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总监严跃进对记者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