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8课

2024-05-15

1.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8课

        上节课学的是发菩提心的前行,对下士道、中士道的修行生起意乐,发菩提心,本课学习发菩提心的正行:从发世俗菩提心到圆满胜义菩提心的过程。
  
        通过修习七支供、中下士的意乐,菩提心的两种胜利,才能升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为使菩提心坚固,要受愿菩提心。受持愿菩提心戒时,首先要皈依(直至菩提永皈依,是对一切众生、诸佛菩萨的承诺),然后受菩提心仪轨,接下来修学菩萨戒(菩萨戒,可以先学戒,再受持)。其中,《瑜伽菩萨戒》的开遮更善巧,更有人情味,更符合凡人根基,更易受持。
  
         修学菩萨行,主要是六度四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般若、精进、禅定;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思维六度四摄的胜利,升起践行之心。
  
         受戒,不仅仅是为了持戒,而是为了圆满菩提心。因为菩提心必须通过菩萨行来成就。菩萨戒的根本戒,要拼命防护,莫令受到染污。一旦犯戒,必须根据忏悔仪轨,如法忏悔。内心因贪嗔痴受到染污,用忏悔对治,去除思想负担,保持人格和身心清净。忏悔得清净,忏悔得安乐。
  
 受了菩萨戒,就按照六度四摄让心安住于善所缘,就是止。修止,是为引发胜观(无漏慧,契入空性)服务的。
  
         修行要解决的就是我法二执,见道后修道,以空性见照破我法二执,照破烦恼习气。证悟空性后,见道后,世俗菩提心才能转化为胜义菩提心。
  
         显教的理路——三无漏学;从依止善知识到止的部分,属于方便。只有方便,没有空性慧,就会着相;只有空性慧,就无法利益众生。方便智,是帮助我们成就福德资粮的。三种殊胜慧属于六度中般若智范畴,帮助成就智慧资粮。方便与慧是成佛两大内涵,缺一不可。
  
       道次第给我们的次第和项目都是不可缺少的,根据共道调整身心,有了一定基础后,进入“果乘”,可以快速圆满两种资粮,快速成佛。
  
       分享:
  
 上周有和师兄们一起去西园听师父开示小读,内心除了震撼随喜各地师兄的大愿力以外,更多的是自我的反省,我开始反省自己办小读的初心,我这里所说的初心就是当时的发心,我起初似乎是没什么发心的就觉得自己什么都有现成的,辅导员说要两条腿走路,在做的时候对自己的修学会有好处,我就稀里糊涂的做了,其实也有想让更多有缘之人进入三级修学这样会对我的管理和沟通更顺畅一些,就不会又那么多违缘。这似乎就是我的发心。对比其他师兄的大愿力,我真的自惭形秽。也正是因为我的不坚定的发心,所以做起来就仅仅把自己扮演成了服务者,会员来的时候环境氛围要营造好,端茶倒水要伺候好,还要照顾到每个人的感受心情等等……其实和师父以及慧晶师兄所传达的小读完全不一样了,跑掉了。也有一搭没一搭的开着,至于有多少人真的进班,我是一无所知,我似乎把她们扔进三级修学分享会后就不怎么关心他们了,所以也造成了中台统计等的问题。在这里就是因为我的发心不对,没有发起菩提心。
  
        那为什么没有发起菩提心呢?因为慈悲心不够,自己发起了出离心,却没有慈悲只顾所做的一切为自己服务。这修的可不是我们大乘学子的菩提心。自从上节课学了菩提心后,感受到了菩提心的殊胜,很欢喜,做什么事脑袋里就冒出来要发菩提心去做,但是我发的目前应该是世俗菩提心,因为还有我法二执在里面,同时我自己也没获得空性见。但是我相信照着师父为我们设置的三级修学模式有次第的修习一定是可以见道的。
  
        很久以前看到的一本西方哲学书籍里就有这么一句话:真正的自由来自于自律,吠陀经里也更是将控制与自由(BUDDHDI与ANANDA)合写在瑜伽修行的第五层,我思维这是有其一定意义的。所有的修行都是将戒放在第一位,我从前没有太多思维其中的胜利及过患,这节课的学习让我有更多时间来思维。首先,受菩萨戒,是发菩提心到圆满菩提心的过程。这不就是成佛的过程么?难怪上节课说发心到位立即成佛。因为此刻已圆满这课大所得的大慈悲智慧之心。那如何修菩萨戒呢?六度四摄。我想我此刻可以从这六种法门和四种方便着手。将自己每个月的净财拿出一部分固定修布施修自己这颗舍心;另外遵从五戒以及瑜伽中的制戒和内制修持戒,断三毒;在与家人的共处之间修忍辱,换位思考,多点慈悲和温暖的关爱,遇事不有过多波动的情绪,只有内心平靖,才不会有浑浊蒙蔽眼睛,方能有最佳决策;多闻多思维勤修精进,只有这样才能有般若智慧;每日定课座上观修七支供内容,座下多践行思维调整反复强化,修止观得禅定;这几句话说的很轻松但践行更需努力,昨日看到朋友圈很多人又在立flag,我没敢立,去年的flag几乎都没实现(送自己三十岁的礼物被退了,因为我认识到家里的菩萨更重要;勇猛的事业上的事更没实现我在缩水了);今年的FLAG啊,只希望修学、修行精进,心再平静一些,智慧些。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成道,但此时此刻我要好好安住,先见道。
  
       比起同喜班,最近几个月我才觉得自己像是在修学,自己内心法喜充满。而且当你真的发愿修行为第一位以后,其他的所有都会为你让步的。以修学修行为中心,以其他社会角色为辅的人生,这是我想要的吧?目前是这样
  
       顶礼三宝  导师 
  
       感恩师兄们
  
 观澜丨南京
  
 2020.1.2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8课

2.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2课

        本论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止和观,无分别心、安住所缘为止,有分别心,如理思维调整心行为观,止观的目的就是训练、调整、净化、改变我们的心,观即是观察修,止即是安住修,观察修的目的是以佛法正见对境界观察思维判断,转变原有的凡夫心,把心调到正念上;安住修就是熟悉正念,安住于正念;观察修是安住修的基础,安住修是观察修的目的。
  
 二种妄见就是对止观两种错误的理解:一是聪明者修观就行,不必修止;苦行者修止就行,不必修观,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明白止、观的功用,将二者在修行中的关系割裂开来;二是观察修只应在闻思阶段,进入修的阶段不应分别,认为观察修会成为三摩地升起的障碍,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如理思维也是修,没有区分非理作意的执著性分别和如理作意的正分别。其实,观察修调整正念的过程正是三摩地升起的增上缘,所以,观察修和安住修在修行中缺一不可。
  
        上周又到了一年一次的闺蜜聚会时间,我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在相对中间位置的济南,毕业有五年了,每年闺蜜趴的重要环节-睡衣趴依然保留着,但是我除了带了个人来其余的都忘记了,简单的护肤品换洗的衣服我觉得足够,她们翻箱倒柜的拿这个品牌那个品牌,晚上护肤的环节最少半小时,整整涂了五六层,我极其简单的流程让大家觉得我是个另类,她们都在说:小虾米这是要成仙了。我是年龄最小的也是最不懂护肤的一个,我静坐在一旁看着眼前的朋友们乐此不疲的将心思投入到这些琐碎中时,内心是真的感慨,当下我给老公发了个信息:我觉得我和她们原来越远了,我对各种品牌已经没什么概念和兴趣了,话题也插不上嘴了。我好像是另一个存在在陪伴着过去。老公说:大家追求不一样,圈子不一样了,何必挂怀。
  
        我当下就做了观察修,我为什么会有些失落和觉得不适应,因为我希望大家都是恒定的,我希望我在变得时候,他们是跟着我在变的。我希望和以往一样我仍是主角,仍是大家手心里的宝。但是一切本是无常,每个人在经历了许多之后都会变化,看着他们沉迷于物质横飞,浪费着瑕满人生我怎能忍心?虽然自己的修行还不到家,但是我也要发愿带我爱的她们一起脱离痛苦。就像几年前我抑郁的时候她们从自己的城市飞到南京,在凌晨出现在我的身边给我一个温暖和有力量的拥抱一样。我接过了她们的话头,说再怎么样的保养都不如有一份平常的心态,心情好了什么都会跟着好。然后又聊了如何拥有平常心,我今年的一些修学感悟。聊到了深夜,她们一个个都在感慨自己一直在拼、在用各种外在的东西武装着自己、让心变得更加的坚硬和冷酷。只有每年的这今天她们才向释放了一样,因为我们彼此不会笑话对方,我们一直都在陪伴对方。我说,每个人都不会陪伴自己走的太远,唯有内在的那个自己才是能陪伴走的最远的人。内在的那个自己是谁?我神秘的说:是觉醒的灵魂。看透了、看穿了、想通了,每一刻都是喜悦的。我们在悠远的萧声中进入梦乡。
  
      第二天在吃饭时时吃当地很有名的鱼和把子肉,我又给她们讲故事了,并且将如何让吃饭成为修行,提高正念(专注力)的力量。如何为了众生吃饭、带着感恩心吃饭。他们说虽然不是太懂,但是用不一样的心吃饭时候,口味会变,而且又有了个控制食欲的理由,好吧,就算这样我也很快乐啦,在心里播下种子,静待花开吧。
  
         我其实算是一个挺会耍小聪明的人,所以思维还算灵敏但是止不住,更别提定下来了。在三级修学后其实观察修的部分比较多,我就觉得其实还蛮对我的胃口的,毕竟以前打坐这样的修对我来说仅仅是觉得静的舒服,没法落实到心行。我以为经常有正见的思维也可以达到某个修行的点,但学了最近的法义我才知道像我这样不停地思维,晚上睡觉脑子里都一直在转的人,是不可能定下来的。就像浮萍没有一个落脚点,如何止的住,如何更长久的安定的下来,心向野马一样一会东一会西的,我怎么可能有智慧,没有智慧我又怎么更好的指导自己的生活,让生活紧紧有条起来呢?
  
 我又思维了为什么上学时候会觉得心很有力量,因为目标明确,上课时间固定,考试时间固定。数十年如一日形成了习惯,而工作后分心的事情太多,诱惑也很多,目标似乎也多了起来,所以分身乏术,好像时间的管理已经不够我处理突发事情了,其实这就是没有思维的瞎忙,也是盲练。就像一片树叶,一边没定下来,稍微有个风吹草动就会摇摆起来,如果将一头定下来,及时有风也不会四处飘。所以当固定一处时,周围也会随之安定下来。
  
        本课所破除的两种妄见是大多人都会有的,很幸运能够遇到三级修学和师父,让我在修行的路上少走了些弯路。我更要真诚老实认真的修学,先把修学的事安定下来,其余的时间安排就会随之定下来,生活自然会清晰很多。只有如法依止,法不离身,才可能不受外界干扰,出淤泥而不染!
  
         顶礼三宝、顶礼师父
  
         感恩三级修学和师兄们
  
                    祝秋安
  
                    观澜丨南京
  
                    2019.10.31

3. 修学课45《菩提道次第略论》064--065讲

  修学课45《菩提道次第略论》064--065讲
  
    修学课第四十五 十种不善业果差别、依十不善说十善、业的种类
  
   法义总结:
  
   通过上一课的修学,我知道了如何判断业果的轻重,帮助我正确理解世间的不良遭遇和自己过去曾经历的种种挫折,同时也警示自己不能再造作不善业。本课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三类:分别是十不善业的果报差别,如何避免遭受苦果?具体哪些善行蕴含着安乐的力量?业的种类有哪些?
  
   一、十不善业的果报差别。一种业,形成果,主要以下面三种形式体现在未来的生命中,它们分别是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 
  
   1、异熟果,就是由因感果的过程中,异时、异类、变异而熟。十不善业中,每一项不善业由于对象的不同和烦恼基础不同,会感召大、中、小三种程度的果报,即强烈的三毒造作感得地狱果报;中等的三毒造作感得饿鬼道果报;微弱三毒造作感得饿鬼果报。异熟果的特点是“因有善恶,果唯无记”。
  
   2、等流果,等为平等义,流为相似义,即因和果相似,恶趣出来后受报于自身,按照十不善业的次第继续招感等流果。等流果特点:“因果相似”。
  
   3、增上果,是更间接一些的外在果报,表现在外在环境的差别,即十不善行将感得恶劣的生存环境。增上果特点:表现在外在的世界和生活的环境。
  
   二、依十不善业说十善业。1、自性:善业的升起是因为对十不善业的过患反复思惟,对恶业带来的异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深信不疑,产生决定胜解,升起断恶行善之心,从发心、加行直至防护到十不善业的究竟,来保持身业的清净无染。2、差别:十善业分为身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四,不妄语、不离间语、不粗恶口、不绮语;意三,不贪、不嗔、不痴。分别可以从事、意乐、加行、究竟四个方面来认识。
  
   三、业的种类。从三个方面进行认识,引业和满业、定业和不定业、决定受报之业的差别。1、引满差别:引业感召的是总报,即善的引业招感善趣的果报,不善的引业招感恶趣的果报。满业招感的是别报,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的生命状态:引善满善、引善满不善、引不善满善、引不善满不善。
  
   2、定不定受差别。所谓定业即必定受报的业力,是有心造作的事,并在内心形成业的力量。所谓不定业,即不一定受报的业力,是指无心造作的事,且不曾在内心行为也的力量。定受报是指,未忏悔,故思而作积聚的力量,属于有心造作。不定受报是指,已忏悔,梦所做等十种不积聚业力,这十种情况未必形成业力或者业力非常微弱,不具备增长的功能,所以不一定会感召果报。
  
   3、决定受差别。在决定感果的业报中,依据受报世间也有三种差别,分别是①现法受:今生造作的业力,今生就招感果报。②顺生以后受:今生造作的业力,第二世或第三世再招感果报。③顺后受:今生造作的业力,三世以后才招感果报。这三种业报差别的共同点是,果报未必一生就能受完,也可能延续至二生、三生乃至多生累劫。 【本期心得】
  
   本期学习的法义是“十种不善业果报差别、依十不善业说十善业、业的种类”,通过本期法义的学习,让我真正明白了果报的内涵,以及因果规律的真实不虚。无论造作了怎样的业力,是黑业也好还是白业也好,它都会以三种形式体现在未来的生命中,影响着生命的走向。所以生命在业力瀑流的推动下像流水一样不常不断、相似相续、无始无终地延续着,身不由己,随波逐流。许多的事情看似偶然,通过因缘因果的正见看,真的是实则必然,如果不修学佛法,不截断业力的洪流,我们生命就只有在业海中沉沦,无法自拔。
  
   通过本期法义的学习,有几点心得分享如下:
  
   
  
   一、“异熟果”的果报无法逃避
  
   
  
   异熟果是根据十业道来判定的果报,也就是说在六道中生于哪一道其实就是异熟果报。第一它的因和果是不同时的;第二,它的因是有善恶,所感得的果唯无记;第三,由因感果的过程是变化的,所以是变异而熟。异熟果的因为十业道,十不善业所招感的果报就是三恶趣。不善业的轻重则决定了是堕落到地狱道,或是饿鬼道,或是畜生道。而善业的轻重则决定了是生到人道,或是阿修罗道,或是天道。总之,只要有不善业道就一定会招感恶趣的果报。
  
   
  
   之前我心中一直认为的是,只有大恶之人才会下地狱,才会生于饿鬼道或者畜生道。所谓大恶也就是指杀人放火、奸淫掠抢这样一类十恶不赦的行为,根本没有想过一点点的妄语、绮语这样的业力都可以招感恶趣的果报,甚至还可能招感到最重恶趣(地狱)的果报。本期法义的内容给了我非常大的警醒,之前学习过暇满人身的时候曾经学习过,获得人身的条件是必须按照五戒十善来生活,现在终于明白了它的原理。
  
   
  
   检视一下自己这一期生命所造作的各种业力,十不善道中的哪一种不善业自己没有造作过?虽然没有十恶不赦的罪恶,但是中的、小的还是不能免责吧?更何况过去生的造作如何自己还无从知晓,想到此自己难道还能安然入睡吗?这些都是为未来生所种下的恶趣之因呀。
  
   
  
   我发愿,此生此时起必须要按照五戒十善去生活,真诚忏悔过往和今后所造作的一切不善行所形成的业力,而且要发心做善行。师父开示的善行的标准,让我对于自己不造恶就是行善的观念得到了纠正,真正的善行,能够形成白业的善行不仅仅是不造业,而且要有强烈的防护不造作恶业的意愿,并采取各种方式在有可能造作恶业的情况下来防护不造作恶业,使得善行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才是真正的善业。健康生活五大信念中的“认识到……,我发誓……,我决心……”一定要成为自己坚定的生活和修行的信念。
  
   
  
   二、“等流果”、“增上果”的果报让我不再怨天尤人,同时也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当接受完异熟果的果报之后并不算了结,生到人道之后还要依次接受等流果的果报。等流果的果报与自己所造的十不善业是相似的,如果杀人了,那么就会感得今生的短命;如果犯了不与取罪,那么今生就会感得物质贫匮,如此等等。这让我真正明白了为什么同样为人,但无论是自身而言,或是从生活的境遇而言,还是从人生道路而言,方方面面却会有那么大的差异。人们常常会对世事的不公平进行强烈的谴责和批判,当然这是社会现象,但是社会能够呈现出这样的现象也一定不是偶然的,一定是这个社会中的人的共业显现。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其实也会常常遇到这样的状况,自己不如意的时候就会怨天尤人,看到别人春风得意的时候就会心中忿忿不平,认为世道不公,这样的心理我也是常常会有的。
  
   
  
   通过本期法义的学习,我才明白人为什么是不一样的,因此从内心接受了“人是不一样”的这个正见。那么对于自己的一切,不如意的要坦然接受,因为它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自己往昔业力的显现,是自己必须要承受的。而对于现在拥有的一切则更加生起珍惜之心,因为这是自己往昔善行的结果,如果不加珍惜随意浪费的话,就再也不会得到这一份善行所感得的果报了,因为一个善行不会无休无止地结出善果。
  
   
  
   由此我体会到今生让我最应该珍惜的就是这个暇满的人身,只有这个暇满的人身才是由凡转圣的难得机缘,它所蕴含的意义重大。如果今生没有作为,失去这一机缘,未来际的生命将无从得到把握。因为无始生死以来造作了太多太多的不善业,何时才能再获得这样的身份真的是无法想象。如何实现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师父开示就只有皈依三宝,修学佛法。修学佛法的本质就是止恶行善,因此我内心生起强烈的要止恶行善的意愿,希望我能够坚守这一份心行,守护身语意,修正所有的言行,实现生命最大的意义。
  
   
  
   三、真实感受到“增上果”的果报
  
   
  
   业力招感的增上果的果报主要体现在生存的环境上,因为邪见,导致这个世界的资源越来越贫乏,灾难越来越多,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深深能够感受到的。之所以现代人陷入物质中不能自拔,导致对大自然遭到严重的破坏,就是因为邪见所致,认为一切幸福都是建立在物质上,因此毫不节制贪婪之心而疯狂地掠夺,让造福子孙后代的地球满目疮痍,可以说做了断子绝孙的事情。
  
   
  
   大自然被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环境污染的加剧,让我们现在都能够正常的呼吸,这几年的雾霾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据说肺癌的发病率已经增加了几十倍。这都是我们人类自己造作的,是人类的共业造成的,如果不改变我们共业,我们生存的环境就会越来越恶劣,终有一天人类将无法在地球上生存。
  
   
  
   现在佛法在中华大地上能够得到比以往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兴盛,我觉得一定是诸佛菩萨的慈悲,不断地引导人们能够认识善恶,从而让人类止恶行善,改变共业,拯救自己。
  
   
  
   一种恶行所造成的果报是无法估量的,不仅仅有异熟果三恶趣的果报,从三恶趣出来之后,还要不断地受报,等流果、增上果,一个都不能少。所以我深深地认识到恶行的后患有多大,后果有多严重,代价有多惨重,真的不堪设想。
  
   
  
   试想,如果哪一天真的开悟了,契入空性,看到自己生生世世的愚痴、曾经经历过的悲惨境遇,一定会放声大哭的。
  
   
  
   但是我现在看到了成为生命主人的希望,也看清了今后人生要走的最正确的道路,所以心中充满了光明!
  
   
  
   感恩三宝,感恩师父,合十!

修学课45《菩提道次第略论》064--065讲

4.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十一课

第十一课分享稿
  
 师兄们,吉祥!
  
       本课是继前两课之后,作为佛弟子,该具备如何的品行条件才能堪成法器。
  
        一是要具备无偏无党,没有偏见成见的质直,只要弟子有偏见即使法再好,导师再圆满究竟也对心对修行没有任何作用,这其实就是对应的闻法规则中的除三种过中的垢器。带着有颜色的眼镜去看世界,世界的本来面目就变了。用自己的尺子去衡量他人,也是一叶障目了。
  
        同时,无论各个学派宗派都有其闪光点,在我们还缺少智慧和定力的时候就安住在我们此刻的修学中即可,毕竟夯实基础、打好根基,我们才能茁壮成长。等根基稳了具备抗风雨能力(定力)和分辨正见邪见能力的时候(智慧)再博采诸家所长。
  
        对照自己,在修学中是否具备质直的素养?我想还是有所欠缺的,我很多时候并没有以清净心来听闻佛法,从前还对净土宗以及藏传佛教有所偏见。心里总想念经是可以提高定力但是提升智慧上恐怕远的很嘞,也一度很反感其他师兄让我去做这些事,有点痴迷南传,也可能是一开始就接触的原因或者是在期间有点小感悟的原因,我就觉得最传统的最原汁原味的是最好的。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正见,没有智慧关照。我天天打坐恐怕都在浪费时间。进入不好的一些层面恐怕都不知道,空中楼阁肯定是不行的。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我需要按着次第一步步的改造我现在的生命系统,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感恩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了三级修学,当我有问题有质疑有困难的时候,这篇法义就会为我完美呈现。难怪师兄们说在遇到困难时候就去看法义,法义里有与你现在心境相对应的解决办法。我现在对此深信不疑。要好好立足三级修学模式,在学好中观、唯实基础上随缘吸取个宗派之长来帮助改造生命系统。
  
        二是具备一定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的智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慢慢培养。对照自己在这个素质方面是最差的,我一直分不清好坏,觉得任何人都挺好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直刻在了脑袋里,无论内心赞成与否,外在都会谦卑和顺,其实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因为缺乏正见所以不知道好坏,所以没有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究其根源就是脑袋里法义正见太少。我个人觉得三级修学就像是我们学校学习中的基础义务教育,非常重要,只要基础打好了知道了自己是擅长文科还是理科?擅长美术还是舞蹈等,在进行分科有针对的去学习。智慧的学佛我想也是一样的,先进行基础教育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因缘选择不同的成佛路径。现阶段我还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有反复闻思法义才能增长正见和福慧。
  
         三是具有求法义的意乐才能更好地闻思佛法,精进修学。如果对学佛没有兴趣没有这样的勇猛心,及时具备了质直、智慧也是不长久的,因为目标不明确嘛。这一个基本素质我个人觉得我还是具备的,只是以前只是为了自己的人天福报而求法义,而现在知道了要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来发心闻法,我想这样的力量会更大。
  
        另外,在本论说听轨则部分,也提出闻法应离覆器、垢器、漏器三过,否则法水便不能流入心田,所以要善摄心听。此外,所闻法义能否在我们的心行产生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对法及说法师的恭敬程度,有一分恭敬,才能得一分佛法受益。
  
        这五点又可合为四项:一、求法义利,对闻法生起强烈渴求。二、善摄心听,专心听闻佛法。三、敬法及师,对法和法师生起恭敬。四、取舍善恶,其中,取善说就是接受正法,是为具慧;舍恶说就是舍弃邪说,是为质直。
  
       能依之诸相,即之前所说的质直、具慧、求法义三项,和月称论师列出的五项条件。我认真的审察了一下自己,我在善摄心听、取舍善恶这两方面做得还很不足,还不具备真正的弟子之相,我在今后的修学中尽快弥补,多多闻思法义、安住修学。努力成为具格的弟子。
  
     我最近做了很多关于修学方面的反思,特别是这一课,我作为一个三级修学的学生,我都没有一个学生的样子和态度以及心行,我在天天做什么?如果不调整自己的状态仅仅是蜻蜓点水,那我在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无论在修学和生活中都是做不好的,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要不就别做,既然选择了成为书院的学生,那就好好安住,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学生。选择就要相信,这是相信自己也是相信导师,更是皈依佛陀的前提。
  
 感恩导师、师兄们!
  
 观澜
  
 2019.6.20
  
 
  
  
 
  
  
 
  
  
 
  
  
 
  
  
 
  
  
 
  
  
 
  
  
 
  
  
 
  
  
 
  
  
 
  
  
 
  
  
 
  
  
 
  
  
 
  
  
 
  
  
 
  
  
 
  
  
 
  
  
 
  
  
 
  
  
 
  
  
 
  
  
 
  
  
 
  
  
 
  
  
 
  
  
 
  
  
 
  
  
 
  
  
 
  
  
 
  
  
 
  
  
 
  
  
 
  
  
 
  
  
 
  
  
 
  
  
 
  
  
 2019.6.20

5.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三课分享稿

      通过前两课的修学知道了学习道次第的意义和架构以及如何去学?
  
       那道次第又有什么殊胜之处呢?是否具有权威性呢?那本课修学就揭晓了答案。“本论作者及殊胜传承”。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一、氏族圆满。本论作者阿底峡尊者的出身世家,贵为王子,财富极丰。二、求学经历。尊者超凡的才能与智慧,年仅21时就博通世法,精通五明,折服外道。29岁时得受灌顶,密乘教法,通达无余。31岁时出家求道,遍学显教,皆甚精熟。三、成就功德。具足戒学,持戒清净,如法守护。具足定学,显教达到心之堪能,密教证得最极坚固之生起次第。具足慧学,显教得观行三昧,密教成就圆满次第之殊胜三昧。四、所作事业。在印度,制服外道,令受佛教;各部派均视同顶髻。在西藏,著《菩提道炬论》,总摄一切显密心要。住藏20年,教化无算。五、造论条件。尊者圆满具足造论的三个条件,常得本尊传授深广之妙法,证得声闻、菩萨乃至金刚乘的教法,传授的弟子也都能继承法藏。
  
       通过本期法义,我对阿底峡尊者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这部《道炬论》更是升起了无比珍惜之情。这部经典是阿底峡尊者放弃优越的王室生活、广涉诸法苦心钻研、历经坎坷来到藏地肃清教届乱象,解答菩提光的7个问题而著作。这是一切显密的心要,这是普通大众修行得解脱走向菩提的康庄大道的方法和次第。我对这部经典的地位深信不疑,而宗喀巴大师传承阿底峡尊者的教法及思想,也具有同样超凡入圣的智慧和佛法修学境界。这一年多的三级修学,也让我对济群导师这位善知识充满了敬仰,“依止善知识”我选择的这位善知识同样是一位具足大慈大悲之心的导师。善知识们没有只顾着自己的解脱隐居在山林家,而是走下山来接引我们,给我们方向、方法,剩下的真的就只有靠我们自己了。
  
      《菩提道次第略论》是完全传承《道炬论》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然也是传承于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慈悲与智慧,这让我对修学也是充满了信心。而我们的三级修学的模式又完全是依据《道次第》的建构而创立起来的,是济群导师的良苦用心,在继承先德们的智慧的基础上契合当代大众根机和能力而探索和创新的智慧结晶。所以,我们自己的根机我们看不到,导师已经明了,我们只需“真诚认真老实”的去践行两套模式即可。这两天有参加一个瑜伽的学习培训,这也是一位来自喜马拉雅山上的长老,他不顾自己身份的尊贵、在山上地位的尊荣来到外在的这个世界,他说了好几次一句话:我不是来捣乱的,我只是来接引有缘大众的。你们把一个这么重要的修行法门弄得乌烟瘴气减肥操、柔软操,那还是瑜伽么?你做的瑜伽只是一个结果没有过程,而瑜伽就是这个过程啊……当有人问瑜伽怎么样证得三摩地开启觉悟的时候,这位瑜伽长老也说了一句话:按着八支瑜伽的步骤去做吧。我想这位长老此刻的心情和导师和曾经的阿底峡尊者的心情是一样的。我们还没看到全貌的人,依止好一个善知识,认真真诚老实的去做就好了,至于结果如何,交给结果来回答。
  
        造论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他必须具备几个圆满条件的。比如说渊博的知识既须于所知五明善巧。没有对一切知识的精通就不可能有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根据当下众生根机而给不同的方便和智慧。正所谓熟能生巧。条件是熟悉。第二是所传知识应是代代相传没有中断的,这才能保证其完整性。第三,须见本尊。而这部论阿底峡尊者经常看得到本尊,为本尊开启广行、深观微妙教法。可见阿底峡尊者修为之高,造论之圆满。在三级修学的一年里,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要必须按照八步骤去做观察修和安住修了,为的就是一个熟读法义后可以融会贯通,更好的用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慢慢改变自己的心行,才有可能心神不散做到安住。安住了才能定下来,才可能有智慧。我经常会自我封闭和自我分裂,以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心量打不开,安全意识特别强烈。其实这无非是一种对不确定的恐惧。这不确定就是条件不成熟的担心,所以经纶尚且需要三种条件成熟后的圆满,况且我们凡夫要成事呢?所有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济群导师,都是我修学路上的榜样,我心行散乱的时候、不精进的时候,就应该长观想他们,也应该多升起忏悔之心,欲望、贪念升起的时候,要观察它,并追溯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心念产生,然后依教奉行,精进修学,将为自己修学扩大到为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修学佛法。这样自己的心量似乎又打开了不少。
  
 感恩一路相伴的师兄们
  
 感恩一直在我身边的诸佛菩萨们
  
 感恩导师以及三级修学
  
 感恩佛陀让我们看到光明
  
 
  
  
 得知本论的殊胜以及作者的生平事迹,让我更升起了勇猛之心。
  
 万法由心造,继续修这颗躁动不安的心吧。
  
 
  
  
 祝春安
  
 观澜
  
 2019.3.21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三课分享稿

6. 《菩提道次第论》第51课修学笔记

本周修学内容分为两部分苦谛的密意和思惟轮回总苦。法义概括如下:
  
 中士道的修行以四谛为纲领,,四谛包含流转和还灭两重因果。四谛就是从了解苦到息灭苦,修学佛法就是帮助我们息灭苦。因为一切修行都建立再发心的基础上,佛陀不厌其烦地宣说种种痛苦,目的是引导我们对轮回生起厌离,这是成就解脱,消除惑业的基础。从中解脱出来,进入还灭,证悟涅槃。
  
 思维轮回总苦:
  
 宗大师在《道次第》中提出的止观,是把所学法义落实到心行的最好方法。通过观察修,直到自己生起强烈的出离心,然后安住修,如果出离心模糊了再继续观察,直到把出离心调动起来,安住其上,时间越久越好。《道次第》和我们提供的训练,做起来并不难,关键肯做。
  
 
  
                                          
 心得如下:
  
 在我自己最早认知的世界中,,我对苦的认知就是:商业机会被别人抢走了、合作中得不到更多的利益、身边人不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想做的事情没有时间去做等等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会让自己觉得痛苦不安,殊不知我执和贪著是一切痛苦烦恼的根源。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明白我从前所认为的苦,那都不是苦,真正的苦是轮回,导师开示说轮回的苦海是没有边际的。可想而知有多苦,在我的思维中无法去想象了。而如今的我就深陷在这苦海中,苦中作乐,无法自拔。但如同温水煮青蛙,早已经习惯了这种种的痛。
  
 我当然知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人生无常恒常。可我明白了所有的道理,但至今仍然在奔波忙碌,我甚至沾沾自喜,以我现在的状态,在外面做事依然不受限制,我努力的工作,以为总有一天,我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殊不知自己的所做所为就是本课导师所说的扬汤止沸,向外驰求,创造条件,寻找快乐。典型的在断苦中不断制造痛苦。
  
 人生最可悲的事情不是知道自己可悲,真正的可悲反而是做着蠢事却不被自己所知。这就是无明的我,没有智慧,在错误的认知中看世界,去认识苦。
  
 反观自己为何在轮回的苦海中无法自拔,认识到苦,而没有找到对质苦的正确方式,只能继续以苦为乐。本课的修学让我知道了,我这是缺乏对苦的认识。本课的修学让我清楚的明白,断苦就要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苦。
  
 
  
                                          
 要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为何苦,苦从哪里来?苦是因为轮回,为何轮回,我执是一切的根源所在。看看自己的苦不都是我因为有我而造成的我执,造就了烦恼和痛苦,同时在追求快乐满足欲望的同时也造了数不清的业,这就是导致轮回的因。本课的修学让我认清了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灭。
  
 知苦修苦。是我当下和未来都迫切做作的事情,因为导师说修习一切法,都离不开止观,让法在生命中产生作用,不然只是知识而已,不能变成心行力量。
  
 修学让我知道了我未来要努力方向,因为导师说修行修的是自己的那颗心,我要解决的是生命的终极问题,本课的修学给了我明了的答案。做自己生命真正的主人,升起稀有的出离,解脱之心。
  
 感恩佛陀的慈悲和智慧,感恩导师的慈悲和智慧,感恩同修们的同愿同行!

7.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3课 - 草稿

第一部分回顾
  
 1.前面学了依止法的重要意义和如何如法依止?以及依止法的观修。依止法为入道之根本,所有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善知识,是究竟成就解脱道和菩提道的根本。那如何选择善知识、如何成为具格的佛弟子?该如何从意乐依止和加行依止?不依止有哪些过患,依止有哪些胜利?将自己的心行调整到与善知识长久相应。
  
 2.而略示修法是一套将法落实到心行的套路,包括洒扫、供养、休息皈依、观想、集资净障、祈求加持这六加行为座上观修营造氛围和心灵环境,前行修好了也是正行。正行的重点是止观、结行是回向、未修中间是在起心动念、行住坐卧乃至睡眠中,训练正知正念。
  
 而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二部分于有暇身劝受心要
  
 包括两个部分:
  
 (一)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道次第》中通过暇满、义大、难得三个方面来说明人身究竟有多大价值。
  
 (二)三士道建立的原理:如何实现暇满人身的价值。《道次第论》给我们建立了一个非常简明的套路、方法,我们沿着这样一个简明的方法,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最合理的途径,实现我们人身的最大价值。
  
 佛教虽然认为一切众生平等,但在因缘法的层面,有情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众生既有平等的一面,还有不平等的一面。
  
 在人道中,就有八种无暇的人身。远离这八种人身,才能获得暇满人身,有因缘、有能力、有时间修学佛法。拥有这一身份,我们才有机会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
  
 《道次第》指出,暇满人身稀有难得,价值非常大。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个身份拥有的价值,才会倍加珍惜,对修行和人生有很大的鞭策作用。
  
 暇,就是有暇。佛经说,要远离八种无暇,即没有因缘、能力和时间修学佛法的八种情况。反之就是有暇,属于暇满的人身。
  
 这个身份本身就是无价之宝,不能用这个身份修学佛法,而是用来满足贪嗔痴,那就一文不值了,甚至会成为负担。
  
 何为暇满人身:
  
 (一)暇满:就是离八无暇,具十圆满的人身。
  
 (二)离八无暇:持戒可以断除多世畜生之苦及八种无暇,感得闲暇之身。
  
 1、离八种无暇:没有时间、没有因缘、没有能力修学佛法的八种众生。
  
 (1)人中四无暇:
  
 一是生在没有四众弟子到达的偏僻之地,接触不到佛法。
  
 二是有智力、听觉、语言等方面残障诸根不俱全者,没有能力接受佛法。
  
 三是认为生命没有前生后世,没有什么因果法则,也没有三宝住世,并对这些邪见非常固执,因为有了这样的错误知见,根本没有办法接受佛法。
  
 四是如果没有佛陀出世讲法,便没有佛法在世间流传,闻不到佛法。
  
 (2)非人中四种无暇:堕落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和生于长寿天中,这是非人的学佛障碍。
  
 总之,六道中除人道外,或是太快乐,或是太痛苦,或是太愚痴,都没有机会闻法,唯有人道苦乐参半,是闻法修道的最好因缘。
  
 2.具足十圆满
  
 ① 自圆满
  
   一是人性,即获得人的身份。二是中生,即生在中国,是有佛陀四众弟子游履的地方。三是根全,在生理和心理上没有残障,四肢健全,有能力接受佛法。四是不堕边业,就是没有造作五无间罪。五是于胜处生净信,就是对佛法僧三宝生起清净的信仰,同时对三藏圣教生起信仰,这是引导我们修学正法的指南。
  
 这五种圆满是我们自身应该具备的条件,是修学佛法的顺缘,所以叫自圆满。
  
   ② 他圆满 第一,有佛陀出世。第二,有佛陀或佛弟子说法。第三,有教法和证法住世。通过修行证悟空性的方法也没有消失。第四,有人实践和证悟佛法,这样修行时就有人指导。第五,有人供养你,成就你。这是修行必须具备的五种外缘。有了这些条件,才能顺利修学。
  
 总之,暇满人身就是远离八种无暇,具足十种圆满。我们要对这种身份生起珍惜之心,同时感到庆幸,庆幸自己不是畜生,不是饿鬼,也不是生在地狱,庆幸现在有时间、有机会、有能力修学佛法。
  
 分享
  
 小组共修时候观燕师兄说我以前抱怨多,现在释怀了很多,我也速速思维我是否是这样的人,可能我和师兄们在一起很放松,当有了一个舒适的环境,就会口无遮拦的去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林林总总的小事吧,也许是计较却不承认 ,如果心真的敞亮,怎会有语言和行为上的苦?
  
 生活从来就是这样的,在别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自己却在死胡同里转悠却不自知,像极了这漫漫人生路。我曾不止一次的不想成为人,从心底里我对自己的生命从小到大就没有满意过,我会觉得自己不够漂亮、身材不够高挑、我生性胆小其实外在的自信是为了掩饰内在的极度自卑。我似乎觉得我的这辈子真是糟糕透了。这就是我内心的埋怨吧?那会想到自己确有着无价之宝的瑕满人生?
  
 
  
  
 就像一个穷困潦倒的大汉,突然发现自己居然是一个国王一样。在喜出望外之后,又有点小小的担心,我怕自己把握不好这瑕满人生,看,又患得患失了。
  
 生而为人,已是上天无限的眷顾,前段时间有读《地藏菩萨本愿经》,读到三恶道苦,到嘴的食物吃不下去东西因为脖子细,看到吃不到,极寒之地等等,我很是难受,心里想,可不能再入恶道。要不我连吃饭都吃不饱难有时间学佛法?就像一些贫穷之地,有一点时间就要去解决温饱问题了,学习是妄想。昨天看到一个故事,一位美女警官教育一群少年犯,有个女孩说的一句话身处我心,她说:你能想到一个14岁的女孩要养活3个弟弟和母亲么?自己已经无所顾忌,只想活命。这辈子是人身又能怎样?不具时间、因缘、能力的人太多了。再看看,前几年我在埃森哲工作时候,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全年工作时候,让我学习佛法?那真的是天方夜谭,只要有时间只想多睡那么一会会,因此也培养了我上交通工具到头就能睡的本领。再看看现在,没有身在疾苦之地,在有四众游离之地,可听闻佛法,又有时间来学习。比起以前是何等幸福和幸运?我又怎能埋怨命运的不公呢?这就是我的宝贵财富。
  
 再看看,我身体没有任何的残缺也是前世修来的福报啊,我从前因为皮肤不好很痛苦,校园所有活动都拒绝参加,出门总是把自己悟的严严实实,可谁知道越在意就越不好,心情不好,成绩也下降,脾气更是火爆,皮肤更差。也经过一番心理斗争,其实现在看来就是观察修后释然,我想上天总要给人留一点点遗憾,要不是不是太眷顾我了,既然没有美丽的容颜,那就要好好学习,一个有趣的灵魂可能更有芬芳。经过的念头的转变,我也日渐勇敢的面对其他人的关心,释然后也恢复了很多。
  
 但现在看来,我是无知啊,瑕满人生已经那么难得,却不用心修学得道解脱成就菩提,还天天为了这修行的皮囊自我折磨,真的是买椟还珠啊。
  
 这段时间家里老公身体不舒服,特别害怕死,其实我心里没有太担心,我觉得人的生命也是有命数的,与其担心这担心那里不如开心有质量的活着,我也趁着这个天赐良机带着他体验式的接触佛法,我们拥有人身,却用着来之不易的人身去培养贪嗔痴之心,任由自己冲向三恶道,那脱离六道轮回要等到何时,这放出来的半天时间,我与老公结识,与各位亲朋好友相遇。我们一定要齐心协力冲破牢笼不要再陷入这无尽的黑暗之中了。
  
 我觉得现在的自己刚刚好,有时间有能力,也有因缘,有父母安在有能力安排时间养活自己,有因缘进入三级修学。我是幸运的孩子。哪些身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就让它随缘吧。感恩三级修学和导师,在黑暗之中让我看到了光明,迎着光明才能有希望。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23课 - 草稿

8. 《菩提道次第略伦》第十五课

【依止法——依止的胜利、不依止的过患、总明其义】
  
 一、 依止的胜利
  
 1.得近佛位。
  
 2.诸佛悦豫,常遇善知识,不堕恶道,速断一切烦恼恶业。
  
 3.不违背菩萨行。
  
 4.常具正念。
  
 5.功德资粮渐增长。
  
 6.成就现前,究竟一切义利。
  
 7.重罪轻报,身心少感不安或梦中受微苦,即可转灭令尽。
  
 8.比供养无量佛陀功德都大。
  
 总结:佛法一切善行成就,都离不开如法依止善知识。
  
 二·不依止的过患
  
 1.此世易为病扰或为魔侵。
  
 2.后世堕于恶趣,感受无量苦恼。
  
 3.违背依止师意愿,诽谤师长,堕入阿鼻地狱。
  
 4.只要听人说过佛法,就要像恭敬师长一样恭敬他,不然堕入百犬或投生贱族.
  
 5,未生的功德不生,生的功德逐渐被边缘化。
  
 6,常遇不善知识与恶友,功德损减,过失增长,生出种种不可爱乐之事。
  
 总结:在修学过程中,我应该断除一切能招感苦果的因,依止善知识,远离恶知识。
  
 三.总明其义:
  
 (1)依止法是成就究竟利乐的根本,因而依止善知识为入道根本。
  
 (2)如法依止是一个和上师相应的过程。
  
 (3)如法依止有殊胜利益,不然无利,反造恶业。
  
 (4)选定了具德、引导不错的善知识,要长期依止,不离左右。
  
 凡夫心是以利益驱使的,所以我们的道次第和导师也总是以凡夫的心性来告诉我们,该怎么选择善知识,该如何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有哪些好处呢?不依止有哪些坏处呢?对比后该如何依止呢?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这也是我们导师所教我们的八步骤的第五步运用观念,建立正向心态的过程,为什么用不起来,就是我们对其利弊没有清楚的认识,当有清楚地认识就可以牢牢的刻在我们心里的观念一样用起来。
  
 经过对比我们知道依止善知识有那么多的好处,不依止有那么多的过患,那一定要好好的依止。这就是得出的结论。进书院一年多了我有没有很好依止善知识?我想自己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没有做到很好的依止,没有升起净信、没有念恩生敬,以至于在行为上没有很好依止,反映在修学上就是没有落实认真真诚老实的修学态度,修学不精进就会得不到应有的利益。而就像我这样态度不怎么好的弟子,也依然有很大的收获。如果不进入三级修学,我的生命状态将是一团乱麻,不会如此风轻云淡的看淡生活中的种种。我想这就是现世的利益吧。而究竟利益我不清楚未来际是怎样,但我知道这一世我遇到了善知识,并且如法依止,以后的累生累世善知识都会伴我左右,即使这一生我不能因此而得解脱,也能让我不堕恶趣,保有瑕满人身,在接下来的生生世世常遇善知识,继续修行,这是相续的。有了如法依止的良好开端,我的生命是有希望的。我很庆幸,在三级修学遇到了具德善知识,这是这一世的缘起。我想也许真的,我们与师父是累世久别后的重逢,我们则是在菩提道上同愿同行的师兄们,也感谢三级修学,让我们重聚!在求得佛果的路上更进一步了。
  
 那在依止期间也就是进入三级修学期间其实也有很多不如意,我起初还会想我都是佛弟子了,有三宝加持了,但怎么还会这么不如意。后来随着修学的深入我晓得这是我个人的问题啊,第一将修学归为自求人天福报去了,另外,真的好好依止聚德的善知识了么?没有依止善知识,缘起就改变了,因为我不安住在善所缘上,就会安住在不善的所缘上;就会与不善知识和恶友为侣; 那我的烦恼恶业不仅没有消除,而且还会增加;没有正念,心念的一起一动都会如实的记录在阿赖耶识中,我的整个生命体就会和轮回、恶趣等相应;解脱就会离我越来越远。每每想到这不惊而战栗。我不想要这样低级和痛苦的生命体,我想要光明的纯净的生命体,那路只有一条——走向觉醒,入道第一步、根本就是依止善知识。
  
 是不是如法依止一下下善知识就好了呢?肯定不是的,是需要不断的长时间的亲近善知识,这又和我们八步骤中的第六步很像,要不断重复强化,我们和善知识的相应是需要长时间的,如果时而相应时而不相应,那就会造成信号比较弱,慢慢连接不上了。
  
 是不是只能依止一位善知识呢?其实也不是,但要在我们把基础阶段,一定只是依止一位聚德的善知识,否则心力就会不足,而且我们也不具备像善财童子一样的慧根,如果我们依止很多位善知识,那就会造成无次第、无信心,像猴子掰玉米,一边掰一边扔,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妄费了光阴、蹉跎了岁月,浪费了这来之不易的瑕满人生。
  
 所以,我要如实的老老实实依止师父、珍惜瑕满人生、努力精进修学、随缘了旧业、保持正念、莫要造新秧。
  
 感恩三宝、导师、师兄们!
  
 愿师兄们此时如意、此刻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