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2024-05-16

1. 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要学好高中生物就要掌握最基础的生物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生物。下面就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  总结  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一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
   
      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
   
      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 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二、应会知识点
   
      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
   
      ⑴、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 缓冲物质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
   
      中和碱性物质 中和酸性物质
   
      H2CO3 NaHCO3
   
      NaH2PO4 Na2HPO4
   
      KH2PO4 K2HPO4
   
      ⑵、作用原理:
   
      ①、若内环境酸性增强(中和酸性物质)时,如:
   
      C3H6O3 + NaHCO3 → H2CO3 + NaC3H5O3
   
      └→ CO2 + H2O
   
      └→血液CO2 →呼吸中枢兴奋增强→呼吸运动增强 (呼出CO2)
   
      ②、若内环境碱性增强(中和碱性物质)时,如:Na2CO3 + H2CO3 → NaHCO3
   
      如果过多,则由肾脏排出多余的部分。
   
      ⑶、PH值稳定的意义:保证酶能正常发挥其活性,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顺利进行。
         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二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
   
      ⑴、体温的变化(正常情况下):
   
      ①、不同人的体温不同 ②、不同年龄的人体温不同
   
      ③、不同性别的人体温不同 ④、同一人24小时内体温不同。
   
      2—4时较低,14—20时最高(差幅不超过 1°C)
   
      ⑵、变化原因:新陈代谢
   
      2、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人体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5、功能上与内环境稳态相联系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
   
      6、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内环境需要维持稳态的根本原因:
   
      ⑴、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影响。
   
      ⑵、细胞代谢正常进行要求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渗透压的变化影响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二、应会知识点
   
      1、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⑴、口腔:36.7—37.7°C(平均:37.2°C) ⑵、腋窝:36.0—37.4°C(平均:36.8°C)
   
      ⑶、直肠:36.9—37.9°C(平均:37.5°C),最接近人的真实体温;临床上多测定腋下或口腔温度。
   
      体温随年龄增长而缓慢降低;女性体温平均高于男性0.3°C;
   
      2、体温恒定的意义:
   
      恒定的体温能够保证酶的活性适合于新陈代谢的需要,从而确保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3、内环境稳态的具体内容:PH、温度、渗透压、理化性质和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
   
      如:血钙、磷含量降低会影响骨自主的钙化,导致  儿童  患佝偻病、成人患软骨病。
   
      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等疾病。
         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篇三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
   
      二、通过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激素调节的实例: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课本P28)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看了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的人还看:
   
    1. 高中生物必修三重点笔记 
   
    2. 生物必修三实验知识点归纳 
   
    3.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详解 
   
    4.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5. 生物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 
   
    6.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2.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的内容是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哪些知识点需要掌握?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考点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外界环境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 淋巴 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重要知识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3.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生物是理综考试中最简单的科目,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 养料 O2
         外界环境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 淋巴 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 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4.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不要一二的

补充答案
 

5. 求高中生物必修2的前3章的知识总结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隐性遗传因子        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       杂合子                                  相对性状
                            显性遗传因子        显性性状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亲本)     高茎 DD    X    矮茎dd          互交     反交
  F1(子一代)           高茎 Dd                  纯合子、杂合子
  F2(子二代)  高茎 DD :高茎 Dd :矮茎dd
                     1     :   2    :   1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  ( F1) Dd   X    dd         F1是否产生两种
                      高 1  : 1 矮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三、杂交实验(二)
 1.            黄圆 YYRR     X      绿皱yyrr
                               黄圆YyRr
              黄圆Y_R_ :黄皱Y_rr :绿圆yyR_ :绿皱yyrr     亲组合
                   9    :    3    :    3      :   1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后代性状分离比 说明
3   :  1 杂合子  X  杂合子
1   :  1 杂合子  X  隐性纯合子
1   :  0 纯合子  X  纯合子 ;纯合子  X   显性杂合子
1.




    2. 
n对基因杂交 F1形成配子数 F1配子可能的结合数 F2的基因型数 F2的表现型数 F2的表型分离比
1
2
…… 2
4
…… 4
16
…… 3
9
…… 2
4
…… 3:1
9:3:3:1
……
2n 2n 4n 3n 2n (3+1)n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        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D佝偻病
                   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一、减数分裂

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
精原  复制 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  单体分开  精   变形   精
细胞       精母 分离(自由组合) 精母           细胞         子




染色体 2N       2N                    N    2N    N         N
DNA  2C   4C  4C                    2C   2C    C         C





3.同源染色体
    A a Bb   ①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
 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
 ③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
   
4.判断分裂图象
         奇数     减Ⅱ或生殖细胞                       散乱  中央 分极
染色体                                     不    有丝                      
                              有     配对               前    中   后                     
         偶数     同源染色体               有    减Ⅰ   期    期   期   
                              无                 减Ⅱ
二、萨顿假说
1.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2.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在杂交中保持完整和独立性   ②成对存在
③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④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
3.证据: 果蝇的限性遗传
                   红眼 XWXW     X      白眼XwY
                           XW Y  红眼  XWXw
              红眼XWXW :红眼XWXw:红眼XW Y:白眼XwY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①分离定律: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三、伴性遗传的特点与判断

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遗传特点 实例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患者为隐性纯合体 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正常人为隐性纯合体 多/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色盲、血友病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代代相传,交叉遗传,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抗VD佝偻病
伴Y染色体遗传病 传男不传女,只有男性患者没有女性患者 人类中的毛耳
  
四、遗传图的判断
致病基因检索表
A1 图中有隔代遗传现象……………………………隐性基因
B1 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几率相等) ………… 常染色体
B2 与性别有关
C1男性都为患者……………………………Y染色体
C2男多于女…………………………………X染色体
A2  图中无隔代遗传现象(代代发生)……………… 显性基因
D1与性别无关………………………………… 常染色体
D2与性别有关
E1男性均为患者……………………………Y染色体
E2女多于男(约为男患者2倍) ……………X染色体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证据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的  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基本单位;
双螺旋               DNA的结构    本质   其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
                                                    序代表的遗传信息。
半保留               DNA的复制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 体内转化   1928年   英国  格里菲思
    ① 活R,无毒                                  活小鼠
    ② 活S,有毒                       小鼠       死小鼠;分离出活S
③ △杀死的S,无毒                            活小鼠
④ 活R + △杀死的S,无毒                      死小鼠;分离出活S
          转化因子是什么?
      (2)体外转化   1944年   美国   艾弗里
              多糖或蛋白质                         R型
        活S   DNA           + R型 培养基          R型 + S型
               DNA水解物                           R型
          转化因子是DNA 。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952年赫尔希、蔡明    电镜观察和同位素示踪
      32P标记DNA                    
      35S标记蛋白质                      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RNA也是遗传物质。

二、DNA的分子结构

1.核酸     核苷酸   核苷   含氮碱基:A、T、G、C、U
                     磷酸   戊糖:核糖、脱氧核糖

2.1950年鲍林       1951年威尔金斯 + 富兰克林         1952年查哥夫
3.DNA的结构
   ①(右手)双螺旋
② 骨架
③ 配对:A = T/U
         G = C  

4.特点
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各异
③特异性:每个DNA都有自己特点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5.计算
      1.在两条互补链中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2.在整个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3.整个DNA分子中,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三、DNA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时间:细胞分裂间期。
2.特点:① 边解旋边复制   ②半保留复制
3.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是通过水解ATP提供;
④ 酶:酶是指一个酶系统,不仅仅是指一种解旋酶。
     4.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四、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是DNA片段,是不连续分布在DNA上,是由碱基序列将其分隔开;
它能控制性状,具有特定的遗传效应。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基因结构
①联系:编码区+非编码区
②区别   原核:编码区是连续的、不间隔的。
              真核:编码区可分为外显子和内含子,故是间隔的、不连续的。

求高中生物必修2的前3章的知识总结

6.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

本章概念较多,比较记忆。整理下思路,牢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平衡的学习要注意:从来源和去路的调节层面去分析记忆,事半功倍。
 
‍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12、水盐平衡调节(见课本)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①: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
      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
14、免疫系统的组成(见书中框图)
15、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16、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7、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有三个特点:大分子性,异物性,特异性。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18、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19、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看书中图  
 
20、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看书中图
     效应T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2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先天性胸腺缺失等。
22、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注意:过敏一定是人类第二次接触到该过敏原)
 

 



  

 
 
 


7.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的知识点总结

   为大家更够更好地学好高中知识,我把高中生物必修1的全部要点以章节来分,希望通过这些重要的知识点,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好高中要求记忆的知识。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成分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存在于绿色植物细胞,光合作用场所
    线粒体:有氧呼吸主要场所
    (2)单层膜
    内质网: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脂质合成的场所
    高尔基体: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调节细胞内环境,维持细胞形态
    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无膜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 (进一步加工)(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三、生物膜系统
    1、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2、作用: 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
    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2、为获得纯净的细胞膜,应选取什么材料做实验?理由是什么?
    3、欲使细胞破裂,对所选材料进行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4、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5、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6、细胞膜的两个特性?
    7、细胞器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什么?不具膜结构的是什么?
    8、被称为“消化车间”的是哪种细胞器?
    9、植物叶肉细胞里,都具有色素的一组细胞器是什么?
    10、蛔虫的细胞内肯定没有哪种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的功能是什么?
    11、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什么?功能是什么?
    12、线粒体与叶绿体如何将能量转换的?
    13、在动物细胞内,DNA分布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
    14、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功能?15、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是什么?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什么颜色?
    16、细胞核有什么功能?
    17、核孔、核仁有什么功能?
    18、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19、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是什么?
    20、哪些细胞没有细胞核?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的知识点总结篇一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5、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统一性体现在二者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
    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7、组成细胞(生物界)和无机自然界的化学元素种类大体相同,含量不同
    8、组成细胞的元素
    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
    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鲜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为水,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为蛋白质。
    10、(1)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结构通式为NH2—C—COOH,各种氨基酸的区H别在于R基的不同。
    12、两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二肽,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肽键。
    13、脱水缩合中,脱去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14、蛋白质多样性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多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千差万别。
    15、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因。
    1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核酸,它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的知识点总结篇二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高兴,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6、人脑的高级功能
    (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性语言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3)其他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
    二、通过激素的调节
    1、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3、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4、激素调节的实例:实例一、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课本P28)
    1)、血糖的含义: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3)、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机理:
    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4)、血糖平衡的调节:(负反馈)
    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过低—低血糖病;过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症状: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防治:调节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注射胰岛素
    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7)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凡是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输出信息减弱的调节。
    实例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两者比较: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肠、口腔、腋窝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4、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
    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
    →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5、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人体内水分的动态平衡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的动态平衡实现的
    2、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饮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其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水分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过程: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的知识点总结篇三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1、研究细胞膜的常用材料:人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2、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细胞膜成分特点: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3、细胞膜功能:
    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选择透过性膜) 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方式一:内分泌细胞产生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方式二:相邻的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方式三:相邻的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二、与生活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 三、细胞壁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原核生物:肽聚糖) 作用:支持和保护 四、细胞膜特性: 结构特性:流动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五、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五、细胞膜其它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分泌、吸收、识别、免疫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法 一、细胞器之间分工 (1)双层膜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能量转换站”,双层膜,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 线粒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体内。 (2)单层膜
    内质网: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单层膜,动植物都有。
    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单层膜,动植物都有,参与了植物细胞壁的形成。
    液泡:主要存在与植物细胞中,内有细胞液,含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还可以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单层膜。
    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单层膜。 (3)无膜
    核糖体:无膜,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中心体: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的细胞,由两个相互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无膜。
    八大细胞器:内质网,液泡,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叶绿体,中心体 光镜能看到: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液泡,细胞壁
    在细胞质中,除了细胞器外,还有呈胶质状态的细胞质基质。 实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健那绿染液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材料:新鲜的藓类的叶 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有些蛋白质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这类蛋白叫分泌蛋白。如消化酶(催化作用)、抗体(免疫)和一部分激素(信息传递)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合成肽链) (加工成蛋白质) (进一步加工) (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分泌蛋白从合成至分泌到细胞外,经过了哪些细胞器活细胞结构? 答:附和在内质网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内质网鼓出由膜形成的囊泡,包裹着要运输的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 三、生物膜系统
    1、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2、作用: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第一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绝大多数只有一个核。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细胞核控制细胞的分裂、分化。 a. 细胞核的结构
    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细胞分裂时,细胞核解体,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分裂结束时,染色体解螺旋,重新成为细丝状的染色质。染色质(分裂间期)和染色体(分裂时)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细胞核具有控制细胞代谢的功能。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的知识点总结

8.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二中主要讲的是一些遗传和基因的问题,这些问题也相对比较复杂,所以梳理好一些生物知识点会对高一生物必修二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的资料,供您阅读。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体内转化实验:1928年由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等人进行。
         结论:在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体外转化实验:1944年由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进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结论:进一步确立DNA是遗传物质
         绝大多数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一、 DNA分子的结构
         1、化学结构: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磷、糖在外为骨架,碱基在内。
         2、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双链螺旋结构,极性相反平行)
         3、结构特点:①稳定性:外侧是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碱基A-T、C-G配对。
         ②多样性:碱基对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数目成百上千。③特异性:每种生物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
         二、相关计算
         (1)A=T C=G
         (2)(A+ C)/(T+G)= 1或A+G / T+C = 1
         (3)如果(A1+C1)/(T1+G1)=b 那么(A2+C2)/(T2+G2)=1/b
         (4)(A+ T)/(C +G)=(A1+ T1)/(C1 +G1)=(A2 + T2)/(C2+G2)= a
         三、判断核酸种类
         (1)如有U无T,则此核酸为RNA;(2)如有T且A=T C=G,则为双链DNA;
         (3)如有T且A≠T C≠G,则为单链DNA; (4)U和T都有,则处于转录阶段。
         第3节DNA的复制
         一、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结论: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二、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1、时间: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
         2、条件:模板—DNA双链 原料—细胞中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能量—ATP 多种酶
         3、过程:边解旋边复制,解旋与复制同步,多起点复制。
         4、特点:半保留复制,新形成的DNA分子有一条链是母链,
         5、意义: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保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三、与DNA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
         1.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DNA分子总数为:2n
         2.第n代的DNA分子中,含原DNA母链的有2个,占1/(2n-1)
         3.若某DNA分子中含碱基T为a,
         (1)则连续复制n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2)第n次复制时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基因与DNA、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DNA的载体
         二、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异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