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冯小刚与万达撕逼后续情况,是不是冯偷鸡不成蚀把米?

2024-05-14

1. 如何评价冯小刚与万达撕逼后续情况,是不是冯偷鸡不成蚀把米?

近日,老炮儿冯“六爷”再次开炮了!就《我是潘金莲》在万达院线拍片遭遇的不公正待遇,冯小刚怒撕万达王首富。谁曾料想王主席根本不接招,派了王思聪“公子哥”来罩场子。双方你来我去,从言辞交锋到实质行动,引发“吃瓜的观众”或褒或贬,共同谱奏了一曲娱乐圈的撕逼大合唱。
言辞交锋,谁胜谁负?
“撕逼”第一回合,冯小刚以《我是潘金莲》塑造的人物形象“炮轰王健林”,构思精巧,言辞犀利,直指万达院线垄断拍片对电影内容制作的恶劣影响。
王大公子则将两家的恩怨进一步公开化,指出华谊兄弟违反职业道德挖“敬业(此处应为竞业,错别字)协议在身的高管”,并声称“没有人和钱过不去”,但结合王健林“1个亿小目标”、“海尔砸冰箱才几个钱,我们赔10亿”,似乎王首富根本不差钱啊!
“撕逼”第二回合,冯小刚抓住王大公子语文水平“贼烂”的弱点,又借用“(王思聪)不看好”,所以低排片的逻辑失误,揭露了万达院线排片不按照市场规律,全凭喜怒哀乐,这怎么能行?!姜还是老的辣啊!
王大公子理屈词穷,“文斗不行改武斗”,借势将《我是潘金莲》都改为贵宾厅,票价自然也高高在上(150元)。将这样一部具有民土风情的电影,推上了“阳春白雪”的高度,这还看个鬼啊!总之,任你千言万语,我只用一招破之——“老子有钱,你能咋地?”
利益之争,不仅仅是钱?
冯大导演论财富自然不及王氏父子万一,且鉴于同华谊兄弟的对赌协议,极有可能自掏腰包,选择赤膊上阵也是因急红了眼。去年11月,华谊兄弟以10.5亿元收购了冯小刚的东阳美拉传媒公司70%的股权,冯小刚承诺东阳美拉2016年的净利润不低于1个亿。但据上半年财报,东阳美拉净利润为3535.6万元,距离1亿的利润或许还差一个《我不是潘金莲》,冯大导演怎能不心急?
军人出身的王健林考虑却不仅仅是钱,而是万达娱乐帝国的大局。利用万达商业地产的优势,万达院线已牢牢占据中国电影院线的头把交椅。目前,万达院线在国内拥有影院311家、2700块银幕,2015年全国票房份额中高居榜首,占比高达13.5%,高于第二、三名之和。并且,万达院线拥有全国67%的imax影城,在2016年还将增加12家杜比影院,在高端影院数量方面完胜其余院线。
然而,尽管万达在电影产业的话语权越来越重,但也难掩万达影视制作的困境。原来主抓影视内容制作的叶宁毫无征兆就被华谊兄弟“挖了墙角”,这怎能不令王健林火冒三丈?因而,在《摇滚藏獒》之后,《我是潘金莲》继续躺枪,在全国其余院线给出38.9%的首映排片率之时,万达院线排片率仅为10.7%,不免夹杂着些许“恩怨情仇”。
“好片”“烂片”,院线说了算?
从11月18日首映票房来看,《我不是潘金莲》夺得6676万票房,成为票房日冠军。即便万达仅仅给了2159场排片,但上座率高达32.8%,贡献了367.3万票房,属于典型的低场次高票房,总不可能说万达的票房也注水了吧?因此,冯小刚所说“万达排片率低”也不无道理。
近些年来,在资本助力下中国电影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院线及电影终端的作用仍不可替代,在电影产业中拥有极强的话语权。一方面,可以为自己制作、发行的影片提供票房保障,在北美扑街的《魔兽》电影在中国狂搂近15亿票房,万达高达67.5%的排片率功不可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低排片降低对手制作、发行影片的影响力,如郑钧的《摇滚藏獒》在万达的阻击下灰头灰脸。
实际上,上世纪美国好莱坞也出现类似的状况,最终在1948年美国最高法院要求制片厂对行业的垂直控制需要被拆分,尤其是放映部分。其后,20世纪福斯、环球影业等相继取消了“排他性”放映。
目前,中国尚无对院线、影院放映的强制性法律法规出台,从而导致电影终端越来越强势。强如华谊王中军也不得不向万达低头,只不过万达不爱搭理。然而,万达等院线虽然属于私企,但也属于公共活动场所,以王大公子的观感来判断影片质量的好坏,未免太自以为是了吧?

如何评价冯小刚与万达撕逼后续情况,是不是冯偷鸡不成蚀把米?

2. 冯小刚和王健林为什么吵起来了?

说冯小刚的人,是没看过这本影片,有多大勇气拍这本电影,为了反映当下的社会风气,在万达多拍片是为了钱?票房?冯小刚缺钱?他的地位还用这本电影来提升?几乎是冒着被封杀的风险去做这个事,你们还有资格骂起来了,你们又对社会做了什么

3. 冯小刚撕万达是为了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热度吗?小王回复他的私怨是什么?

不是,个人感觉万达有些嚣张,万达院线的排片率确实有鬼。私怨指的是华谊从万达挖走一个高管的事情吧,万达有钱,有钱了怎么嚣张都无所谓,操纵市场更是小菜一碟,如果这是一个小导演被他们针对了,上哪里去说理。万达现在对娱乐圈也是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的,而且下月新片《长城》里有景甜(不多说),由此一联想,只能呵呵

冯小刚撕万达是为了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热度吗?小王回复他的私怨是什么?

4. 冯小刚和王思聪互掐,他们是因为什么事互掐的?

冯小刚当年为何手撕万达?与王思聪隔空互掐

5. 冯小刚,万达,《我不是潘金莲》发生了什么事?网上说的看不明白

简单地说是万达的高管叶宁被华谊挖走了,华谊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在万达的院线上映就被万达院线排片低了,造成《我不是潘金莲》票房没能达到很好。个人认为这就是冯小刚对电影的炒作,他的电影一上映他总是在找各种噱头吵一吵。王思聪的意思就是冯小刚的电影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就不给你排片高,就这么简单。万达排片自有标准,你的电影不好就不排那么高。冯小刚就是在找噱头炒作,还非说人家万达垄断,上纲上线,说人家万达一家独大。

冯小刚,万达,《我不是潘金莲》发生了什么事?网上说的看不明白

6. 冯小刚与华谊兄弟什么关系为什么炮轰王健林?

他们可能是合作关系,也可能是竞争关系,至于他们炮轰王健林,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内情。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和王健林是有一定的竞争关系。



  媒体与某城市万达影院经理的接触,该市仅有三部预编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远低于《武侠之门》的13部。他的理由是《潘金莲》获奖了,有宣传的话题,有很高的热情,但目前公开预售的效果并不突出,所以没有大规模的电影安排。”这一次并不是万达华谊的第一次对峙。今年7月,据说这部电影因为叶宁加盟华谊而被万达封杀。

华谊兄弟上市之初,冯小刚在一批明星股东中持股最多,28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29%。华谊兄弟上市一年后,冯小刚卖掉了原来的股份,套现2亿元,冯小刚在2010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相信华谊会在未来十年成为一家像华纳兄弟一样强大的公司。”。我将在这家公司退休,我将跟随王忠军走到最后。”华谊对冯小刚的依赖不可低估。根据华谊兄弟2009年上市时的招股说明书,冯小刚的《集结号》和《非诚勿扰》约占华谊兄弟当时电影业务收入的40%和总业务收入的18%。

此外,冯小刚对华谊兄弟的另一个价值是培养新导演。据悉,冯小刚将为新导演提供资源,甚至担任制片人,帮助他们创作电影项目。作为华谊兄弟“人力资源”中极为核心的一部分,公司非常重视冯小刚的资源。可以说,它是所有内部艺术家资源中的佼佼者。

7. 冯小刚微博喊话王健林称《我不是潘金莲》排片遭万达冷遇,你怎么看?

今天各大媒体的娱乐头条一定是冯小刚的,他炮轰万达给《潘金莲》低排片,结果被王思聪以“碰瓷”的名义怒怼,小钢炮也不甘示弱,再次回击。这一来二去,不仅抢了林丹的头条,也为吃瓜群众贡献了不小的谈资。更重要的是,在小钢炮的猛烈火力下,《潘金莲》一天收割6000万+的超级票房。

讲真,作为一部没有视觉特效,也没有鲜肉男神女神的剧情片,《潘金莲》获得这个成绩实属不易。但冯小刚和华谊兄弟显然不满意,因为,按照他们的预算,影片今天应该破亿,首周末3亿+,总票房破5奔6向7,总之,越高越好。显然,6000万与他们的预想还是有差距的。

但有一个事实不得不承认。那就是,自今年春节档过后,整个电影档期死气沉沉,日渐萧条,票房环比下降的厉害(除了春节所在的一季度)。而且是持续低迷,大半年之久。在这种情况下,首日6000万+的票房,已经相当不错了。《潘金莲》的首日6000万+的这个票房成绩,比很多视觉大片都要高。足见冯小刚的特色喜剧还是很有魅力的。当然也不排除“炮轰”起到的拉动效应。

其实,华谊兄弟怒怼万达,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之前的《摇滚藏獒》,双方就撕得死去活来,只可惜,《摇滚藏獒》就没有《潘金莲》这么好的运气了,票房扑街扑的相当厉害。总票房3962万,不及《潘金莲》首日的票房。就口碑而言,《摇滚藏獒》与《潘金莲》差不多。但摇滚藏獒成本应该是潘金莲的很多倍。一度有新闻报道《摇滚藏獒》成本数亿元人民币。至于华谊兄弟为什么开撕万达,还都是“人才流动”惹的祸。

不过,冯小刚炮轰万达,怒怼王思聪,虽然轰出了不错的票房,但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不少观众直言力挺王思聪、万达,认为人家的院线排谁不排谁,是人家的自由。而且不少网友还直言要抵制《潘金莲》。或许正是受此影响,《潘金莲》口碑略有下降,从早期的7.5,降至7.3,如今只有7.1。如果跌破7.0,跌至6.0—6.9的区间,那就多少有些尴尬了。

反观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刚开始与《潘金莲》同分,7.5。在内地大规模上映后,凭借着好口碑,评分一直维持在8.5的高位。可惜票房不太理想,上映一周才刚刚破亿,有点可惜了。想想去年同期,李安的《少年派》可是在被华谊兄弟强行抢去IMAX厅的不利情况下,票房、口碑都大胜冯小刚的《一九四二》。

我愿意相信冯小刚怒怼万达、王思聪,是真性情的表现,是对“不公”的反抗。但不得不说,这其中多少有些炒作的嫌疑。毕竟,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里纯粹越来越远了。有的电影为了票房不得不下跪祈求,虽然最终获得了不错的票房,但这种另类的做法多少都让人寒心。正常的市场,不该是这样的!
说实话,《潘金莲》今天41.30%的排片率,已经高的有点吓人了。要知道,今天一共有十数部电影在上映(也有说一共有30部电影在上映),而且光新片就有5/6部之多。在数量上,《潘金莲》只占了十数分之一,但在排片上基本上占去了50%。如果万达还要再多给《潘金莲》排片,那别的电影还活不活了。所以,冯小刚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排片量”少,而喷万达,怼王思聪。

冯小刚微博喊话王健林称《我不是潘金莲》排片遭万达冷遇,你怎么看?

8. 150亿的鸭子飞走了,憋屈的华谊兄弟配叫影视老大哥吗

“煮熟”的鸭子飞了

2016年12月6日晚,停牌74天的华谊兄弟兄弟发布公告称,正式终止此前筹划的收购英雄互娱部分股份的收购事项。公司股票将于12月7日起开始复牌。
“太让人惊讶了”,这是不少行业人士听到这一消息时的第一反应。而有专家认为此次交易失败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英雄互娱的高估值。根据停牌前的股价计算,英雄互娱的市值已经超过150亿,比一年前华谊兄弟兄弟首次收购其股份时增长了近60亿。而如果华谊兄弟兄弟参考新三板上的定价,华谊兄弟兄弟显然将付出更高的对价。
其实,华谊兄弟与英雄互娱早有渊源。2015年11月,华谊兄弟兄弟便宣布以19亿元入股英雄互娱,成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0%。这也是华谊兄弟兄弟近年来最大的一笔投资。
当然投资英雄互娱也为华谊兄弟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数据显示,英雄互娱2016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77亿元,实现净利润2.17亿元,净利率高达57.56%。相比华谊兄弟当期3.58亿元的净利润,英雄互娱当期就为华谊兄弟贡献了投资收益4129万元,占比11.5%,功不可没。
不得不承认的是,财务上的收益也让华谊兄弟有了继续收购英雄互娱的野心。
但是这一收购行为并不被大家看好,华谊兄弟打的“影游联动”牌也许看起来更像一个华而不实的抽象概念。因为在中国市场,游戏改变成电影,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而IP改编成游戏,失败案例同样不胜枚举。
因此,即使收购成功,华谊兄弟取得效益也仅仅是财务上的,对其长远发展和战略互动影响一般。
“老大哥”被赶超
作为第一批上市的影视股,华谊兄弟兄弟当之无愧的获得了“创业板影视第一股”的美誉。纵观华谊兄弟兄弟的发展历程,这个靠广告业务起家,靠电影上位的公司,在民营发行行业的地位无人可撼。
凭借在业界摸爬滚打20年的经验,华谊兄弟兄弟先后捧红了李晨、范冰冰等圈内一哥一姐,加之手握葛优、冯小刚等一线大牌明星和导演,其在业界不仅呼风唤雨,更出尽了风头。
然而,这一切在2014年开始戛然而止。当时,资本对于行业的介入开始让各路明星开始蠢蠢欲动,纷纷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而这也是华谊兄弟始料未及的。此外,电影圈还杀出了万达院线和光线传媒,这些后起之秀让其如坐针毡。
毫无疑问,在星源积累和影视发行等发面,华谊兄弟正在被竞争对手赶超。而这一切在最近的冯小刚与万达因为《我不是潘金莲》的排片骂战中可见一斑。
自从万达35亿美金并购传奇影业,并打通了电影制作和发行院线的全部产业链,就注定了其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企业。截止2016年5月,万达已经成功稳坐中国电影院线老大的地位。其在国内拥有影院311家,2700块屏幕。2015年,万达院线占据全国总票房份额的13.5%,高于第二名和第三名之和。
然而不巧的是,本就在发行院线方面不占优势的华谊兄弟却偏偏得罪了万达这棵“摇钱树”。华谊兄弟被指挖万达墙角,使万达主要负责影视业务的前副总裁叶宁跳槽至华谊兄弟担任CEO,这一事件也让两家结下了“梁子”。
7月15日,万达出品的《快枪手》和由华谊兄弟出品的《陆垚》同日上映。数据却显示,首日《快枪手》在万达的排片高达32.57%,而《陆垚》仅有5.25%。同样,11月份《我不是潘金莲》的排片再次“遇冷”。这不仅印证了万达和华谊兄弟的关系,更表明了华谊兄弟在电影发行渠道方面的劣势。
而在电影制作方面,华谊兄弟又迎来了以光线传媒为代表的主要竞争对手。2015年以来,光线传媒将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电影制作方面。这家公司投资过《美人鱼》、《泰囧》等多部成功的电影,其创始人王长田也曾多次在采访中表示公司在未来坚持做电影发行的决心。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光线传媒以5部电影5.6亿元的成绩位列民营发行公司的第三名。2016年中报显示,当期光线传媒实现营业收入7.22亿元,同比增长74.27%;净利润实现5.81亿元,同比增长216%。
显然,以万达影院和光线传媒为主的后起之秀开始对华谊兄弟形成了夹击之势。那么,面对“后起之秀”的围追堵截,华谊兄弟的策略又是什么呢?
大手笔收购扩张
华谊兄弟在面对危机时,选择的方向是并购。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华谊兄弟拥有三大造血业务板块,分别为影视娱乐、品牌授权及实景娱乐和互联网娱乐。为了给这三大业务提供持续的支持,华谊兄弟建立了自己的投资平台和投资团队,为下一步发展进行积极的布局。
公开资料显示,2015-2016年期间华谊兄弟做了很多周边行业的投资,除了对英雄互娱的收购,还以10.5亿元收购了冯小刚的美拉传媒。2016年更加快了发展步伐,先后成立华谊兄弟点睛动画有限公司和增持华谊兄弟创星股份。
同时,华谊兄弟还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比如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华谊兄弟国际购买香港上市公司中国 9 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布局线上线下的医疗保健和健康产业的运营,以及影视节目的投资业务。通过控股子公司华谊兄弟乐恒,以受让老股及认购新股的方式获得韩国SIM 公司26.50%的股份。
不言而喻,一系列的收购让华谊兄弟确实尝到了不少甜头。2014年年末华谊兄弟的总资产仅为98.19亿元,净资产仅为56.8亿元。而今年公布的2016年三季报显示,上市公司总资产为196.55亿元,净资产为101.47亿元,比起两年前翻了一倍还多。
未来到底在哪?
持续不断的收购让华谊兄弟有了亮眼的财报,但是并购带来的不利方面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金融资产占比的不断升高,伴随的却是不断下滑的业绩。截至2016年三季度,华谊兄弟兄弟的收入为21.52亿元,净利润为7.38亿元;而竞争对手万达院线的收入规模却高达84.37亿元,净利润为11.48亿元。
不断的收购,仅仅增加了资产规模却没有加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华谊兄弟当下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据中国经营网记者报道,公司上半年盈利50389.66万元,净利润预计为25194.83万元~37792.25万元。根据公司2015年财报,2015年上半年其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5亿元人民币,因此2016年同期预计下降25%~50%。在业界看来,这也将成为华谊兄弟自2009年公开上市以来,跌幅最大的半年。
整体来说,华谊兄弟一系列大手笔的收购并没有给公司带来明显的效益,协同效应更是微不足道。
也许,作为吃瓜群众,我们不知道日后的华谊兄弟是否会因为今天的战略布局实现爆发式的增长。但IT时代网认为,这家在业界叱咤风云二十余年的公司,相比注重短期财务上的收益,未来在方向性改如何选择也许才是其更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