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盟约的介绍

2024-05-14

1. 中日盟约的介绍

《中日盟约》是指1915年2月5日,孙中山为寻求日本政府支持,与日本人签订的出卖国家利益的不平等条约。1915年2月15日在上海发行的《正谊》杂志刊登的来函中对《中日盟约》进行指责:“然借异虐同之举,引狼拒虎之谋,前为天良所不容,后为智计所不许。”1915年3月出版的《民族评论》中被进一步揭露。当时外界似乎已有所闻。中华书局1991年8月出版的《孙中山年谱长编》中予以证实。

中日盟约的介绍

2. 中日盟约的背景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偕参赞小幡、书记官高尾在北京怀仁堂觐见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直接递交了企图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二十一条”。(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第101页)日置益狂妄地对袁世凯说:“日本政府向大总统表示诚意,希望中日悬案能够早日解决。同时也是大总统向日本表示善意的一个良好机会。中日悬案解决,中日两国的亲善关系加强,日本政府希望贵大总统高升一步。在商谈中,请贵大总统严守秘密。”(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三联书店1983年3月第二版,第293页)正当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围绕“二十一条”开展争斗之际,孙中山得知此事,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行动。其中重大举动之一就是:1915年2月5日,孙中山与日本人签订了所谓的《中日盟约》。

3. 中日条约的主要内容

《马关条约》: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签署。内容:①、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③、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⑤、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
    1901年9月7日,中国清朝政府与俄、美、英、法、日、德、意、奥、比、西、荷签订。内容:①、向各国赔款白银45000万两;②、在北京设立“使馆区”;③、大沽炮台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④、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晋见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并要求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此后日本帝国主义以威胁利诱的手段,历时五个月交涉,企图迫使袁世凯政府签订,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无理要求,这些条款称中日“二十一条”,也称《民四条约》。

中日条约的主要内容

4. 中国和日本之间有什么条约协议?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由美国倡议的华盛顿会议召开。1922年2月4日,中国和日本在华盛顿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其附约。

5. 我国同日本帝国签订的条约有哪些

  1、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清政府当政,这时期主要有两个条款,一是马关条约,为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再有一个就是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
  2、中华民国成立初,袁世凯政府同日本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3、蒋介石政府同日本签订的《何梅协定》。‍

我国同日本帝国签订的条约有哪些

6. 中日条约有哪些规定?

中美、中日之间的谈判都在中英条约签字后进行。清政府希望中英条约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订约的范本,但美国、日本不愿受其约束,都对中英条约有关加税免厘的若干规定提出反对。最后中美条约有两处对中英条约作了较大的改变、补充,即:清政府同意裁去内地常关(但北京崇文门等处例外),美国同意中国除可征抽销场税及出厂税外,还可对土货在其产地征抽“出产税”。中日条约笼统规定有关加税免厘事项“悉照各国与中国商定办法”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