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到底是什么?

2024-05-17

1. 朋友圈到底是什么?

 短短几年内,朋友圈不仅成了中国人常用的网络社交平台,还跃居为互联网产业不容忽视的生态圈。朋友圈改变了社交模式,增加了信息获取途径,也改变了生活——有多少人用上班、上课和应该睡觉的时间刷朋友圈!朋友圈拓宽了交友的广度,也限制了交友的深度,很多人之间的友谊不过是“点赞之交”。朋友圈的信息流虽然汹涌,但是未免局促;尽管美好的事物在朋友圈居多,但是刻意“经营”难免使人疲劳。

  近两年,身边时不时有朋友信誓旦旦地宣称,要“戒掉”朋友圈,或者计划规定自己每天看朋友圈的时间不超过几次,每次不超过多少分钟。很不幸,他们无一成功。微信界面底部左起第三栏的小红点,就像一个磨人的小妖精,在人们的现实与精神世界里阴魂不散。

  我能理解他们这种“想戒不能戒的冲动”。朋友圈虽然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却集合了资讯与社交的双重功能,仿佛是一扇门,把逼仄的个人空间与广袤的大千世界联结起来。放不下朋友圈,无非是害怕与世界失联。

  说朋友圈里有个“世界”,并不夸张。比如微信好友1000+的我,样本基数够大,每天一大乐趣就是透过朋友圈的时间线窥视多样性的世界。多好玩呀!有人家国天下,有人风花雪月小确幸,漂亮妹子热衷于展示颜值,个别“相貌感人”的汉子也沉溺自拍,代购妹子勤奋地贴出美好的商品和更加美好的价格,不代购的人偶尔痛斥微商恶化朋友圈生态。同一个朋友圈,却没有同一个梦想,参差多态的世界汇于时间线,是多好的社会学观察样本!

  但说起来挺讽刺的,微信朋友圈的设计逻辑本来是偏封闭的。一般说来,你只能看到你的联系人所发布和分享的内容,只能了解到“好友”的想法。朋友圈的外延非常有限。

  在朋友圈所能看到的一切,都是“好友”筛选、再生产的结果。与其说朋友圈呈现给人的是大千世界,还不如说是一幅幅联系人画像,它记录你的“好友”的喜怒哀乐、趣味取向。与此同时,不符合画像的内容信息,轻易就能被屏蔽。朋友圈就像电影《黑客帝国》里说的那个Matrix(矩阵)的世界。

  有个笑话说当今中国有三大话题不可触碰:中医、转基因以及韩寒。就这些话题意见不同,据说足以让夫妻反目、兄弟成仇。如果一个坚定的“中医黑”发现朋友圈出现中医拥趸,而且成天转发养生小文,他可能直接选择“不看他的朋友圈”,或者干脆拉黑。现代生活匆忙而焦虑,“三观”不合,眼不见心不烦,久而久之,朋友圈愈发“和谐”,也愈发狭窄和封闭。不同人的朋友圈里呈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你的世界里热火朝天、尽人皆知的话题,到了另一个人的世界里,就陷入了不可思议的寂静与沉默。这种现象发生在同一片蓝天下,想想也是神奇。

  当然也有那么些东西,不管你的Matrix多么严丝合缝、坚不可摧,它都能渗透进来。比如最近无处不在的某款口红,即便我的朋友圈画像和美妆、时尚关联不大,它还是透过各种缝隙传导到了我这里。这可以归功于商业推广的强大。这种事一般只发生在营销领域。信息与思想,一般不具备这样的穿透力。

  封闭不尽然是个消极概念,问题是在当今时代,“封闭”很难和“专注”“深度”发生联系,很可能产生浮躁的结果。一言不合就拉黑,在移动社交场域太容易发生了。我围观过很多网络论战,经常发现争执不下的双方都对着空气义愤填膺、豪情万丈,吵到最后统统失焦,但双方观点压根就是一致的。在如此背景下,封闭几乎等同于狭隘,同这样的“世界”保持联系,未必是多么健康的精神现象。

  这两天,传媒圈最热闹的事件,是澎湃新闻网原CEO邱兵创办的“梨视频”上线。主打短视频的“梨视频”强调短平快,跳过铺陈,直入高潮。邱兵举了个例子:一场车祸的视频,关键也就那十几秒,所以冗余部分统统该剪掉。这是非常清醒的商业逻辑,却也暗示人们:这个世界就是浮躁的,浮光掠影总强过精雕细琢。我们对每条朋友圈内容所能保持的注意力可能只不过10秒。快速吸收、快速反应的思维活动,塑造了朋友圈的样貌,也剪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侧影。在这种逻辑的驱使下,人们的精神世界只会向局限的空间里一退再退,被屏蔽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多。

  这是比“封闭”或是“开放”更要紧、更让人忧心的议题。足够清醒的人不会把朋友圈当作认知世界的唯一途径。怕就怕甘愿蜷缩在狭隘的精神世界里,拒绝沉淀与深度。人类精神的堕落更应归咎于这样消极的姿态,而非哪款不够开放的产品。

朋友圈到底是什么?

2. 朋友圈是什么?

微信朋友圈,就是指你在微信上通过一些渠道认识的朋友形成的一个圈子。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使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由网络运营商收取。

3. 朋友圈里的朋友是什么?


朋友圈里的朋友是什么?

4. 微信朋友圈是什么

朋友圈就是你和好友之间分享文字、图片什么的一个圈子,有点像qq空间的感觉,但是只允许好友查看,陌生人只能看到你的相册最多10张照片的。推荐到千呼万唤微信公众平台导航找有趣搞笑的微信:) www.baidu.com/?  www.qhwh.com

5. 朋友圈的定义是什么

朋友圈简单地说,就是自己熟悉的,相互了解,共同见证,生活,学习,工作的人事圈。在这个圈子里,他可能是你的朋友,也可能是你的敌人。人生即江湖,圈子即市井。三教杂流,鱼龙混株,尘世百态,一样都少不了。这也正是朋友圈能够被人们如此依赖的原因所在。就像曹操拿了个鸡骨头,说过的一句话:‘’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有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候,损矣。‘’



意思是我们应该多交益友,少交恶友,损友,然而社会并非如此,就像我们无法生活在一个完全只有有益菌的空间,我们也无法生活在一个尽是高雅高尚高贵的圈子里,作为一个丰富的人,应该解世界百态,知人生五味,看众生百相,懂人情冷暖,多交我们祟拜的人,善交我们平视的人,远交我们讨厌的人。

朋友圈的定义是什么

6. 朋友圈的定义是什么

“朋友圈”是一个由熟人、半熟人组成的“关系圈”,是现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延伸,也是个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朋友圈”中,有同学、家人、亲戚、同事,大家共同组成一个规模不等的圈子。
【摘要】
朋友圈的定义是什么【提问】
“朋友圈”是一个由熟人、半熟人组成的“关系圈”,是现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延伸,也是个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朋友圈”中,有同学、家人、亲戚、同事,大家共同组成一个规模不等的圈子。
【回答】

7. 微信朋友圈是什么?

朋友圈官方的定义是:基于一熟人的圈子,私密,小众,因为大家都是熟人嘛可以分享些美好的生活,和感悟等等。

我们一开始发朋友圈的初衷,是为了记录美好生活的点滴。
但后来就很少发朋友圈了。

成熟的人都懂得开始掩藏情绪。
现在我翻朋友圈10个里面有8个不是微商广告就是自己的业务广告。很多朋友都是三天可见,并且一片空白。

有两个身价9位数的大佬给我解释的是,自己的一些私人活美好的瞬间不想被外人看到了,自己享受就好,学会收敛自己的情绪。
做为长沙抬杠冠军,我却不太认可,我思考的是,既然我们是微信朋友,那你分享美好喜越那有啥关系,除非你没把我当朋友,你又不找我聊天,又不让我看圈,又不找我做业务,是准备看我圈找机会暗杀我么?这种的话留着干嘛。

如果是工作上的一些往来你不想被看到的话,你完全可以设置只聊天功能就行。这小龙哥设计这么多功能就是为了估计大家多发圈。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其实朋友圈是可以了解朋友最近状态的好地方,顺便可以联系一下感情。
我对朋友圈的态度就是朋友圈就是一个用图文和视频记录我灵感和成长的地方。

朋友圈记录碎片,在用书本文字给自己写下完整的内容,以后等到自己老了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成长轨迹和心境,那人生也不至于空白和乏味,如果到时候挂了,把这个微信和这本日记继承给自己的孙子,让你看看爷爷年轻时候的一些傻逼和光辉瞬间,那不是很燃?如果那时候微信还在的话。

所以勇敢的发朋友圈吧!!!!

微信朋友圈是什么?

8. 微信朋友圈是什么?

我记得,我用起初用微信时,很长一段时间是被用作沟通工具,平时替代了qq,替代了打电话,还替代了彩信功能。

后来自从有了微信朋友圈,我的天哪,全世界人民都沸腾了,每天一边分享着自己在干啥,不管有意义的,没意义的,有趣的,无聊的,即时感想的,一大堆,全民曝光自己在干嘛,有没有?还有人总算无限的满足了偷窥欲,每天潜藏在朋友圈里看人家在干嘛,哈哈,时不时还点个赞,发个态度啥的。

但到最近一两年,那股子兴奋劲,也随着时间和利益的分化慢慢被瓦解。

一方面,“朋友圈”已经不能在叫朋友圈了,关系复杂到不是的朋友也在,有的人曾经连话都没说几句的也在,客户关系的也在,上下级的也在,活生生的把“朋友圈”变成了“商业圈”、“利益圈”、“工作圈”。说实话,这个区域,我一下子兴趣大减。

另一方面,网络各种分享类的平台一波接一波的出现,大大的细分化了每个人的需求,大家各自寻找着归属阵地。

所以,微信朋友圈在慢慢的淡出我们原有的那份记忆,但那份爱分享、追窥探、求认同的私欲并没有减退,只是换了件马甲继续进行着而已。

各种工具的出现,总是围绕着人性在不断增加着,或许有一天,那一抹绿会被其它颜色严重蚕食也说不定,就像当年它替代了msn的蓝,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