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军事思想背景

2024-05-17

1. 诸葛亮的军事思想背景

  诸葛亮认为,弱者所从事的战争只要是正义的,就可能战胜强者。“据道讨*(邪伪),不在众寡”(《三国志_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刘备虽然力量寡弱,但由于据有兴复汉室的正道,信义名闻四海,完全可以赢得百姓箪食壶浆的欢迎,消灭邪伪,实现统一。注重人谋,认为名望低微、兵力寡弱的曹操所以能够战胜袁绍,以弱为强,不仅是靠“天时,”也是靠“人谋”(《三国志_诸葛亮传》)。为发挥“人谋”的作用,建议刘备分阶段实现兴复汉室大业。先避中原之实,击南方之虚,夺取力量薄弱的荆(约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二州,同曹魏、孙吴三分天下。然后据险防守,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修明*,积蓄力量。一旦天下有变,则挥军北上,一路从荆州指向宛、洛,一路由益州出师秦州,钳形攻魏,占有中原。为完成这两个阶段的战略任务,他主张并坚持两弱结盟、共抗强敌的策略。认为孙吴长期据有江东,国险民附,贤能为其所用,与刘备集团有共同抗曹的利害关系,具备充当同盟者的条件。与之结盟,可免除两面受敌的威胁,牵制、分散强者的兵力。否则,两弱结仇用兵,将会顿兵相持,坐而待疲,使强者得志。为实现两弱结盟,主张抓住强者对两弱进攻的契机,对孙吴晓以利害,以必要的让步为代价

  治军思想:
  为了用有限的兵力抗衡和战胜大国,诸葛亮主张把建军重点放在提高军队质量上,从多方面增强战斗力。
  ①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认为有节制的部队,即使将领无能,也不会被打败。街亭失败后,主张精简将士,实行变通之道,强调“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三国志_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为使蜀军战术胜人一筹,他作八阵图,演练部队。
  ②主张以法治军。认为蜀地过去威刑不肃,失之过宽,应当纠之以严,“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三国志_张裔传》)。强调高级将领既要严于执法,又要以身作则,讲究信用。当部下违反节制导致街亭失守时,他遵循《春秋》古训,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自贬官职。

  ③讲究为将之道。要求将帅志虑忠纯,晓畅军事,为人表率,善于捕捉战机。要求主将与各将领同荣共辱。鼓励部属“勤攻”自己的缺点失误,以求集思广益,事业有成。

  ④重视改进武器装备,改善后勤保障,一方面讲究武器质量,发现质量不好,追究主管者责任;一方面进行技术革新,力图以技术优势弥补兵力的寡弱。他所改革的连弩,成为极具威力的远射武器,并以此装备5000连弩士;又发明木牛流马,以节省人力,提高军粮运输效率。为支持长期作战,主张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北伐中,在汉中黄沙和前线敌境屯田,建立粮仓,同时通过收割魏境麦田等措施,就地筹粮,以缩短运输线,保证供给。

诸葛亮的军事思想背景

2.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我发现我回答了很多这样的问题,只要我一回答,后面的人一个也答不出来了。
所以希望我答了后,还有人批判我的意见。
首先肯定楼主,楼主比其他人要优秀,因为,你认真读三国后才提出的问题。
陈寿原说: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的“治戎为长”,刘备的集团分为3个部分,分别是荆州集团、东川集团、西川集团。刘焉、刘璋父子俩先后统治益州20多年由于未能严肃执法,因而这20多年里益州“威刑不肃”,法纪废弛,乃至“蜀土人士专权自恣”。益州豪强的为所欲为,必然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士大夫多挟其财势,欺凌小民,使蜀中之民“思为乱者十户而八。”
诸葛亮入蜀后,清明政治、严肃法纪、整顿吏治,就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诸葛亮坚决以法治蜀。他执法尚严,“刑法竣急”,有力地打击了豪强势力目无法纪的嚣张气焰。蜀汉的官员和百姓对诸葛亮治蜀推崇备至,在其去世后也追思不已。蜀郡人张裔在诸葛亮伐魏时担任留府长史,负责留守成都的丞相府公务,他曾经试图总结当时蜀汉官民上下一心“佥忘其身”,即忘我地为国事卖力工作的缘由,认为这就是因诸葛亮执法公平,严而不酷,又能“恩威并举”。诸葛亮死后,“黎庶追思”,常常谈论和追念诸葛亮,在街巷中祭祀他;人们缅怀诸葛亮,以故蜀汉朝廷每有佳政,人们也总是归功于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蜀亡后已几十年,原蜀汉境内黎民赞扬和称道诸葛亮治蜀,仍然随处都能听到。蜀国内部整个历史上的叛乱仅有3次,这个数字是魏国和吴国的十分之一。
由上可见,诸葛亮的治国水平已经是前无古人的境界了,可以说绝对超过萧何和管仲了!
那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陈寿所说,什么样的奇谋可以超过这样的政治水平呢?所以陈寿所说的是相对诸葛亮政治水平,这个军事奇谋水平就比较欠缺了。但,我们来看看司马懿的表现。
司马懿非常厉害,他镇守新野时,常大破吴军(有兴趣去翻翻书),并且奇袭孟达,妙算破公孙渊,这么厉害的一个人物,这么一个长于攻城拔寨的人物,为什么跟诸葛亮交锋时只有一种方式——守!史载:司马懿据牢城,拥精锐(约有15万兵力),而诸葛亮只有5万步兵,这么悬殊情况下,司马懿就是不出门,让诸葛亮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为什么呢?(别说什么司马懿知道蜀国没有粮食的屁话,如果人家天天到你家门口扔石头,而那个家伙只有5个瘦不拉几空手的人,你家里有15个强壮的大汉,还拿了铁管,正常人肯定要出去打的,除非你知道,那5个家伙中有一个是李小龙)因为司马懿知道,自己绝对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第一次司马懿也是很不服气,与诸葛亮交手,结果,张合没能攻下王平,自己被诸葛亮杀的大败,幸好诸葛亮没粮食撤退了,就算如此,临走还杀的自己的副帅、魏国大将军张合),这还是某人所说的军事平平所能做到的吗?
我只能这么说,诸葛亮他没能灭掉魏国,这是天意啊!所以陈寿说盖因天命,不可以智力争也!如果诸葛亮真把魏国给灭了,他就真的不是人了,而是神了!!

3. 诸葛亮的军事战略思想表现在哪里?

诸葛亮处在汉末混战,三国鼎立时期,他的军事战略思想首先表现在能够纵观天下大势,利用各方矛盾,结盟为援,抗御强敌。诸葛亮善察大势,这在三国人物中是较为突出的。正是由于他从大处着眼,从战略全局上看问题,才能在《隆中对》中把利用吴、魏矛盾,联吴抗魏作为长期的战略方针确定下来。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孙、刘两家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也因而占据了荆、益二州。后来蜀吴交恶违背了这一方针,刘备遂先失荆州,后遭败绩。诸葛亮执掌蜀国军政之后,恢复了联吴抗魏的政策,数次派遣邓芝、陈震使吴修好,结盟定约,希望吴国“以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靖中原,同匡汉室”。特别是在孙权称帝,蜀汉诸臣欲与吴国绝交时,诸葛亮详细地分析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关系,”重申了维护吴蜀联盟的重要意义,保证了联吴抗魏方针的顺利执行。
诸葛亮这种依据客观形势的发展情况。分析斗争各方面的矛盾关系,联络可以结为盟友的力量,共同抗御主要强敌的战略思想是很有价值的。

诸葛亮的军事战略思想表现在哪里?

4.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在《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公瑾、空城计等故事使诸葛亮成为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精通兵书战策、晓畅行军布阵的神仙般的人物,以至长期以来,诸葛亮成了智慧的代名词,诸葛亮其人也成了智慧的化身。其实,这些故事于史无据,是《三国演义》作者出于突出诸葛亮智慧的需要而进行的“拔高”。  
陈寿作《诸葛亮传》,虽然对诸葛亮充满了崇敬之情,但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却有这么两句评论: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  

于是,后世便有许多人据此提出疑问:“诸葛亮有军事才能吗?”  

还有人干脆作出否定的回答。理由嘛,一是陈寿的这两句话,二是诸葛亮北伐无功。  

其实,陈寿并没有说诸葛亮缺乏军事才能。  

首先,陈寿所说的“治戎为长”,即指诸葛亮善于治军。善于治军,算不算是军事才能呢?  

作为一个军事家,首要的一点,就是善于治军。如果不能训练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又凭什么去南征北战呢?  

其次,陈寿所说的“奇谋为短”,是相对于诸葛亮“治戎为长”而言的。诸葛亮在“奇谋”方面的才干稍逊于他在治军方面的才干,并不说明诸葛亮不善“奇谋”或没有“奇谋”。  

同样,“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之语也是陈寿对诸葛亮综合才能的分析对比后作出的结论。如果诸葛亮“理民之干”可打10分的话,那么其“将略”则打8分。如果以同样的标准再给别人打分,如给司马懿打分,那么,司马懿的“理民之干”也许只有3分,军事才能也不过只有6分。  

譬如评价苏东坡的诗、词、文章,可能其诗不如其文,其文不如其词。但无论单说哪一项,苏东坡都是大家。不能因为有人说苏轼的诗不如词,就误以为苏轼不会写诗。  

对于诸葛亮北伐无功一事,陈寿也没敢下断言说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而是用疑问的口气说:“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  

而且,陈寿还为诸葛亮北伐无功作了一番辩护: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成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耶?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陈寿将诸葛亮北伐无功的原因归纳为四点:一是与诸葛亮对阵的,偏偏是“人杰”司马懿;二是寡不敌众;三是诸葛亮手下没有韩信、王子城父那样的名将;四是诸葛亮的长处在于处理政事,而不在于用兵打仗。最后,陈寿颇为遗憾地说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是“天命有归”。  

应当说,陈寿的总结与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颇为中肯的。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北伐的失败,但不能就此就说明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  

有人常举诸葛亮不用魏延兵出子午直捣长安之计来说明诸葛亮不善于用奇兵。其实,魏延所说的只带五千精兵“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直捣长安的计划,乃孤军深入,为兵法所忌。诸葛亮用兵谨慎,没有十分的把握,他是不愿冒险的。所以,魏延之计仅是口头一说,并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能否成功尚有疑问。  

尽管诸葛亮北伐无功,但后人对此评价颇高,并没有“以成败论英雄”。 如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张俨《默记》云:“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擒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  

张俨是三国时吴国人,在当时,吴国也算是蜀汉的敌国。敌国之人评论诸葛亮,尤如此崇敬,亦可见诸葛亮之才高德邵了。

5. 诸葛亮有什么军事才能的体现

诸葛亮虽然未能克复中原,但是其军事上也有着极为出色的成就。就战略而言,隆中对成为蜀汉集团的战略决策,且在汉中之战后几乎成功。隆中对作出之时,刘备尚是刘表客将,同时期的其他战略分析(如榻上策)均未把刘备看作一方诸侯。在隆中对之后,刘备开始攻城略地,建立基业,最终建立蜀汉。就战绩而言,蜀汉尽管未能夺得陇西地区,然而在弱国对抗强国的情况下,夺得武都阴平二郡,在正面战场屡屡击败曹魏军队,并射杀魏车骑将军张郃。蜀汉军队军纪严明,陈寿记载“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蜀汉的北伐大量消耗了魏国的国力,晋书有“每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兵不能制敌,中军奔赴,辄不及事机。”“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的说法。司马懿正是在与蜀汉的战争中逐步掌握实权,最终导致了高平陵之变。同时代东吴张俨评论为:“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认为如果诸葛亮不是因病去世,将最终达成其北伐目标。就军事理论而言,诸葛亮改善了八阵,推演兵法,对军事理论有一定的贡献。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观察蜀汉营寨称赞其为天下奇才,司马昭灭蜀后,就立即令其近侍陈勰学习其“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直至唐代将领李靖仍然十分推崇。晋书与南北朝诸史有多处关于八阵的记载,充分说明了八阵对后世将领的影响。

诸葛亮有什么军事才能的体现

6.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军事才能及其实施,重要的不但在于战略和战术,还有很多客观因素,诸如兵员
的募集训练,文武将士上下左右的动员协调调配,粮草战具的筹集配备等等等等
,更重要的还要知己知彼,审时度势,具题具析,所以说为什么诸葛亮自比管仲
乐毅,而没自比姜尚张良,非其时势也。刘备在任用诸葛亮之前是什么情况?用
“丧家犬”形容都不为过,寄人篱下,屡战屡败,只是凭着几员大将苦苦撑门面
,军事谋臣基本没有(有庞统也不幸早折)。江山是一点一点打出来的,别人不
会因为你是帝室后裔就轻易拱手相让(有的让了也没保住),从诸葛亮的任职过
程就可以看出,先是军师中郎将,之后是军师将军,这就是军事统帅的职务,还
用考证什么史书,笨笨的猜想都能明白:什么叫运筹帷幄?什么叫因势利导?什
么叫用兵得当?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建立吴魏不敢小觑
的蜀国,之前那些兵强马壮,文臣武将众多的诸侯又在哪里?这是口吐莲花就能
吐出来的吗?之后又对外征服孟获,北击曹魏,形成魏吴不敢不能觊觎蜀地的战
略攻势;对内协调团结几波人员组成的内政,兴水利,拓农田,安民生。这哪件
事是轻而易举的?虽然不单靠他一己之力,但如果没有他谋划统领,呕心沥血,
哪个能行?
所以我就想问问:在那个诸侯割据,“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年代,凭什么“抢人
抢粮抢地盘”?不靠军事才能靠什么?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总拿几个失误说事
有意思吗?如果有人说刘备不是靠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打下的蜀国基业,那他靠的
是什么?请给我解释一下!

7.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如何?

诸葛亮在其军事生涯中也有过重大失误,例如派遣马谡守街亭一事。出于诸葛亮谨慎性格,他在军事的机动应变上的确有不足,但不能以此否定诸葛亮军事能力。在浩瀚的三国,能有卓越政治才能、高超外交智慧、杰出军事能力的全才,恐怕只有诸葛武侯了。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个卓有建树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在军事上可圈可点处并不多,远非《三国演义》所渲染的那样用兵如神。《三国演义》在民间影响非常之大,但它是演义,是小说,而非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真正史书是《三国志》。
鲁迅先生批《三国演义》“状诸葛之多智而似妖”的评语,可谓一针见血。受《三国演义》之深远影响,民间对诸葛亮奉若神灵,认为诸葛亮是古今第一的军事天才,并纷纷为其最终的失败找来“不得其时”等等借口。军事造诣颇深的毛泽东却不这样看,他对诸葛亮的屯田、兵器革新、民族和戎等历史功绩是肯定的,但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基本持否定态度。
毛泽东认为诸葛亮的最终之败怨不得天时,失败的根源在于其军事战略与实践的屡屡失败,毛泽东曾先后指出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三大失误。
一是选错将帅。
二是不懂关键时刻主帅应亲自临阵调度以策应战事。
三是军事战略的失误。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如何?

8. 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计,都是能体现诸葛亮军事才能的事件,这样的英雄事例比比皆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管是在古代三国时期,还是现在,千百年来,都是广为人传诵的。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他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结果。诸葛亮自幼聪慧敏智,博学多才,读过不少军事理论,懂得各种分兵布阵的军事战略,又恰逢战争时期,诸葛亮将多方面的知识集于一体,生成了一个又一个令后人称赞,令敌人恐惧,令队友钦佩的招数。

诸葛亮是刘备唯一一个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听取其计策的人。诸葛亮在人们的眼中就是一个旷世奇才,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便是他军事才能与战略技术相结合的典范。他好像对于天下事无所不知,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无论遇到怎样的突发事件,他都能够不慌不忙,十分冷静的分析问题,并很快的想出对待问题的计策,制定出一整套的敌对方案,就连刘备也言听计从,按照他的计策排兵布阵,最终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下,赢得最终的胜利。他那种在战场上,置自己安危于不顾,淡定从容,不屈服敌对力量的精神,实在是令人钦佩。

诸葛亮除了自身的优点之外,也懂得利用对手的侥幸心理,能够抓住对方计策的漏洞,在敌人放松大意的时候,趁此运用自己所知军事理论,设计出更加天衣无缝的计策,一招致胜。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广为流传并不是吹嘘的,的确值得令人称赞。